下面是某课外活动小组以鸡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组别 |
A |
B |
C |
实验 处理 |
用凡士林涂满每一个鸡卵的表面; |
不涂凡士林; |
不涂凡士林; |
恒温(温度接近鸡的体温)孵化箱中孵化。 |
室温(约20℃)自然孵化。 |
恒温(温度接近鸡的体温)孵化箱中孵化。 |
注:鸡卵表面有很多用于气体交换的气孔,用凡士林涂满每一个鸡卵的表面可以隔绝鸡卵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请回答:
(1)A组与 组对照,可探究空气对鸡卵孵化的影响;B组与C组对照,
可探究 对鸡卵孵化的影响。
(2)21天后检查各组鸡卵的孵化情况,预计不能孵化出小鸡的组别是 ,
其原因分别是:
。
为验证果实表皮的保护作用,某生物实验小组利用苹果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3个干净消毒的塑料袋,分别标上l、2、3号,把三个完整新鲜的苹果洗干净,将其中-个苹果放人l号袋内,密封。
②另取一个腐烂苹果,用消毒牙签刺入腐烂处,拔出后轻轻在-个苹果表面划动,但不划破表皮;重复三次,装入2号袋内,密封。
③,装入3号袋内,密封。
④将3个塑料袋放在温暖、黑暗的环境中,每天观察,连续三天。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2)实验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3)该小组在步骤④观察的现象是。请设计-个实验记录表格
(4)若实验现象为1号和2号袋内苹果不腐烂,而3号袋内苹果腐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以上结论是否可靠?,原因是。
酸雨会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人探究了模拟酸雨对灰藓(一种苔藓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其变验步骤为:①分别配制pH5.5、4.0、3.0、2.5等4种模拟酸雨,同时准备pH7.0无离子水备用;②选生长条件相同且长势,大小一致的灰藓20株并分成5组,每组4株;③分别喷施pH7.0的无离子水和配制好的模拟酸雨于5组灰藓,上、下午各一次,至灰藓湿润;④5天后取样检测,并获得了如下数据:
不同pH条件下,处理5天后,灰藓体内叶绿素含量(mg/g鲜重)
处理 |
pH7.0 |
pH5.5 |
pH4.0 |
pH3.0 |
pH2.5 |
叶绿素含量 |
0.861 |
0.875 |
0.824 |
0.750 |
0.661 |
请你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该实验中,pH7.0的一组主要起作用;
(3)该实验中,除处理灰藓时pH大小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这遵循的足原则;
(4)实验结果表明,pH为的模拟酸雨能提高叶绿素的含量,以后随着模拟酸雨pH降低,其植物叶绿素含量。
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平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 |
A |
B |
C |
处理 |
干燥环境 |
潮湿环境 |
潮湿环境 |
方法 |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 ① 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② 环境里 |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
不发霉 |
发霉 |
不发霉 |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平想探究的问题是:;这一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分析实验结果,小平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平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和。
(3)通过小平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某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做一些有关生物学的小实验,这次他们准备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的关系。(如图)
【实验步骤】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上A、B、C,并且在瓶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入适量的水。
(2)取30粒黄豆种子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空气并密封。然后把A、B、C均置于24℃~27℃环境中。
【实验现象】几天后,A、B两杯内大豆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回答问题】
(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作为对照实验。该实验的结论是。该实验的变量是。
(2)要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2中的描述欠严密,处理欠妥当,请指出其中一处不足: 。
小明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请你帮他回答问题:
试管 |
加入物质 |
控制条件 |
检验方法 |
1号 |
馒头碎屑+2 mL唾液 |
37 ℃水溶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2号 |
馒头碎屑+2 mL清水 |
37 ℃水溶10分钟 |
加两滴碘液 |
(1)该实验的实验试管是,对照试管分别是试管。
(2)1号、2号试管经过充分振荡后,出现的现象分别是:1号;
2号。
(3)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分别是:1号;
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