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
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
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007年7月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对恢复高考已走过的30年历程进行了理性的回顾,同时不约而同地为高考改革开出了一张张药方。这反映了人们对高考改革寄予了更高期待,是一种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我国也存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据此回答: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唐朝前期几位封建君主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是怎样改革科举制度的?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4)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它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着类似这样的先例,如辽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曾实行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但其积极意义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契丹与汉族的矛盾
B.有利于适应契丹族控制的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
c.使契丹族各部得以统一
D.有利于辽统治的巩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或变革宰相制度的措施有( )
①秦朝设立御史大夫②汉武帝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制度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⑤元朝设立中书省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当前我国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顾历史,在下列中国古代历史中体现了“关注民生”政策取向的史实有( )
①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清初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中,太尉一职仅是虚设其位,实际上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此职,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
B.缺乏担当此任的人才 |
C.由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
D.秦朝军事力量强大故无需任命太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