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菊 花
唐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陶家:陶渊明的家。 渐斜:逐渐西斜。 开尽:开完。 无花:没有其他花开放。】.第一句中的“绕”字写出菊花怎样的景象?第二句中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什么样的情态?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共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
望岳春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的景象。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 ”:。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⑴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⑵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⑶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⑷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⑸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