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实验室给你提供了下列仪器,请选用合适的仪器完成指定的实验。
      
①要制取较多的O2用来探究其性质(要求制取过程中可以添加反应物),组装气体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是___ ___(填序号),收集氧气应采取___ _____法。
②提纯粗盐时,过滤需要选用上述仪器中的_____ ____(填序号),除此之外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 _________ ______(填名称)。
(2)美羊羊同学在购买回的袋装薯片中发现还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CaO、Fe;作用:防潮、防氧化;警告:禁止食用”等字样,撕开小袋,发现里面的固体粉末有少许是棕红色的,大多数是灰白色的。经过分析,她认为棕红色粉末是Fe2O3,灰白色粉末应该含有CaCO3和Fe,为验证自己的判断,美羊羊同学打算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实验目的】证实灰白色粉末中含有CaCO3和Fe。
【实验设计】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预测与分析】
①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CaCO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____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___
②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Fe,E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_________,此时C装置的作用是____ ____________。
③看了美羊羊同学的分析结论,有同学认为小袋内灰白色粉末中还应该有别的物质,请你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加碘盐的检验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⑤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1)在②—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通过学习化学,我们知道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否一定是纯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才仕实验学校化学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取5个大小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为1、2、3、4、5号,并分别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容积10%、20%、30%、40%、50%的水(余下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在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排水法向上述5个瓶子中通入氧气,小心地把5个瓶内的水排完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放好。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5个瓶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编号
1
2
3
4
5
现象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请你参与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观察到的现象可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介于号瓶与号瓶之间。
(2)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4号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提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3)若要得到更准确的体积分数范围,只要调整①步骤中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并重复上述实验即可,你认为调整后瓶内水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方案一              方案二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火灾中含碳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有毒的烟雾是造成人员死亡的杀手之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研究烟雾的成分,他们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模拟得到了火灾造成的烟雾,并进行处理后对所得的气体成分进行研究。
《提出猜想》(1)只有CO2;(2)(10)(3)既有CO2,也有CO。
《查阅资料》微量CO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会立即变蓝;而CO2遇该试纸不变色
《设计方案》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下图所示实验,通过观察装置B、装置C的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挤压混合气体的储气罐,随即打开弹簧夹,通入混合气体。
观察装置B、装置C中的现象
装置B中的现象是:
(11)
装置C中的现象是:
(12)
混合气体既有CO2,也有CO。
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

有同学设计如下装置设计来验证研究结果。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确认混合气体中存在CO、CO2实验结论的实验现象是(14)
(2)写出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
(3)装置A和C都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作用是不同的,请分别写出装置A和C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16)(17)
(4)你认为第2套装置有哪些不合理之处:(18)
(5)上述2套装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请你提出改进方法,画出需添加的仪器,并作必要的文字说明 (19)

小华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反应后为确定硫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刚好完全反应,他取出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
(2)小亮认为小华的结论不准确,他认为除了“恰好中和”外还有“第二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 (16)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小亮推测的“第二种可能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品, (17)
(18)
确实是小亮推测的“第二种可能性”

(4)若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含溶质0.4克,则需要含溶质多少摩尔的硫酸溶液才能完全中和(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19)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