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甲                 乙                      丙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人同一个子净的废液缸中,最终   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兰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刚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斌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兰、小刚、小亮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斌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的猜想正确。
                        
          的猜想正确。
                        
          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化学老师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氢氧化钙粉末,让小丽和大卫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变质生成碳酸钙而变质?
(2)【进行猜想】①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
②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
③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下表是对猜想①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酚酞试液
②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① 滤液不变色
② 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钙全部变为
碳酸钙

请你参照示例另选择其中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酚酞试液
②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



(4)【归纳总结与拓展应用】
①氢氧化钙俗称,农业上一般用它改良性土壤(选填“酸”或“碱”)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他和空气中的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因此,氢氧化钙应保存。

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通常状况下, 1 体积水约能溶解 1 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 P H 约为 5 . 6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液水所得溶液调查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体积。

(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关闭弹簧夹,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3)关闭 K 1 ,打开 K 2 , K 3 。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活塞 K 2 K 3 ,充分振荡丙装置。然后用 p H 计测得如下数据:

物质
丁装置中溶液
丙装置中溶液
p H 6 . 50 5 . 60

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填"大于""小于""等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 p H
实验二: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 21 % 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结论与反思】
(6)由实验一、二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写一条即可)

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利用图I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①用图II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试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填序号)。
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亮亮同学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镁条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 M g O )外,还有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是什么呢?亮亮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将该淡黄色固体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在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并有刺激性的氨味气体产生。
【教师指导】上述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为 M g O H 2 ,生成的气体为 N H 3 ;反应过程中没有任何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问题解决】此淡黄色固体中肯定含有镁元素和元素,判断的依据是;若该物质仅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此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 N 2 )和氧气( O 2 )的体积比约为,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少量的淡黄色固体,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某化学社团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从化学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其有本质的区别。
【现象分析】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振荡左侧试管(如图)。

实验二:用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一次上述实验。
上述两个实验的相同现象之一是
上述两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化学方程式是;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另一个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本质归纳】
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探究运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填化学式,下同);
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
(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