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某校高二(3)班的同学通过学习,查阅资料,对“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弱化指标,转变方式】
指标设置体现规划的意图和重点,其中约束性指标是政府要确保实现的。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从年均增长75%下调为7%,也就是说,在今后五年以至相当长时期,我国将立足国情,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真正使中国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1)调低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注重民生,公平正义】
着力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点所在,特别是在促进人民收入分配公平上要做好文章。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和政府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又提出“初次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森林覆盖率指标中增加了森林蓄积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低碳意识?试列举两个具体做法。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科学发展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6分)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淘宝、微店、打车软件、P2P、O2O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

材料一:下图和表格分别反映了T市农村经济的变化

年份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转移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1990
32.6
6.5
0.5
0.4
1995
31.4
65.7
1.1
1.8
2000
40
53.9
2.3
3.8
2007
43.3
49.3
3.3
4.1
2014
48.6
37.8
4.5
9.1

注: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收入。
材料二:T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阵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1)揭示材料一中图和表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回顾过去一年,“新常态”无疑是描述当下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进入“新常态”, 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意味着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注: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材料一:2002年--2014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纯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2002
7703
6030
407
2476
1834
47
2006
11759
8697
591
3587
2829
74
2014
22780
15903
1141
7382
5530
183

注:①2014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
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1)上图和材料一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

材料一:2009-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表

材料二:2014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公开提到“新常态”后,这一说法逐渐成为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共识,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的回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换,《人民日报》评论指出:面对新常态,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1)结合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生活的经济建设”的有关知识,阐述如何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中国提出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同东盟携手合作,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双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商机,也将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