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要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现有线圈匝数分别为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她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图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重复了多次实验,
记录如下:
|
50匝的电磁铁 |
100匝的电磁铁 |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流表示数/A |
0.8 |
1.2 |
1.5 |
0.8 |
1.2 |
2.0 |
吸引大头针的最多数目/枚 |
5 |
8 |
10 |
10 |
16 |
25 |
(1)实验中小丽是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定其 的。
(2)电路的 可控制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电磁铁的极性由电流的 控制。
(3)分析第1、2、3次的实验记录,会发现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磁性越强。
(4)分析第2、_____次的实验记录,会发现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磁性越强。
小宇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水中的光路.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实验的折射光路如图中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 (选填“增大”或“减小”).若不断增大光在水中的入射角,会请你判断,折射光线是否一直存在? .(选填“是”或“否”)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上竖立一块平面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实验室,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蜡烛B与A等长,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这一侧观察同时手移动 (选填“A”或“B”直到它跟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
(1)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关系;
(3)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接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接与玻璃板所在直线 .
(4)如果在玻璃板后面贴上一层不透明的纸,从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 看到燃烧的蜡烛.(填“能”或“不能”)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进行.(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 (填选“在”或“不存在”).由此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将光恢复原状,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会发现折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时,小丽向烧杯中倒入温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 .
(2)如图为小丽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错误之处是 .
(3)纠正错误后,她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的数据如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分析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由此可判断当地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实验中观察到,沸腾时烧杯中的水产生大量气泡,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时撤去酒精灯水 (选填“能”、“不能”)继续沸腾,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