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中国全年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日本,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认为: 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才由美国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孙力舟《晚清中国GDP世界第一照样挨打》
材料二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摘自(《中国经济网》《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后果》)
材料三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 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基尼系数已超过0.5,(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十倍左右。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易鹏《对GDP超日要有清醒认识》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英在经济结构上有何显著差异?从清朝自身落后性看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追求怎样的经济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的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佛反危机的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世界市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对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至10000吨之间。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以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27
印花布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布

6.94
4.86


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洋货可平沽而土货比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3/4,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则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扰了印度的工业。”
——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三 1573年,对后来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两个观念上的变化已经发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此外还有一个技术性的工业革命,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推动了今天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体系。
中国这种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明末已经开始,这一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在全国市场形成之后,实际上就是发展到世界市场上去,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直接影响力世界市场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