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
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
下表是1893年~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器材:半制品等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
1893 |
0.6 |
— |
7.8 |
13.0 |
78.6 |
1903 |
0.7 |
— |
14.3 |
22.3 |
62.7 |
1910 |
1.5 |
0.1 |
16.0 |
17.0 |
65.4 |
A、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
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