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要协调好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下体现国家履行这一职能的是
A.修改《刑事诉讼法》 |
B.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
C.发射“神州八号”航天飞船 |
D.公安部开展打黑除恶行动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被真正认识的时候,社会上一度出现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党和政府不仅提高了对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而且允许和鼓励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于是我国又出现了“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说法。据此完成9~10题。
9.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①正确的分配政策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我国“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出现体现的认识论哲学道理是( )
A.正确的思想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B.正确意识对物质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偏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有( )
①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这一认识主张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更正确 |
B.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亮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千年奔月梦想,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理论是推动实践发展和检验实践的标准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④事物的性质和状态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诗经·卫风·伯兮》描写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她吟唱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谖草,栽种在北檐之下)?”谖草即萱草,传说面对萱草可以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民间还有一传说: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萱草又名宜男草。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验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影响到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