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某次测定定值电阻Rx的阻值的实验中,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
(1)图中的电路连接未完整,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完成电路的连接;
(2)为确保电路安全,在开关闭合前,应将变阻器滑片P滑至 ▲ 端(选填“A”或“B”).
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我们曾追随着物理学家的足迹,设计过这样的“斜面”实验: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由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改变图中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越。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8分)如图是小刚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位注射器的小孔。 |
B.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 |
C.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则活塞的面积S=。 |
D.最后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p=(写出表达式)。 |
(2)B中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应用的是的原理。
(3)实验A过程中,小王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使得测量结果比当天气压 。小王联想到去医院打针的情景,采取了简单的办法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请问他的方法。
(4)小吴一组实验多次后发现测量结果总比当天气压大的多,通过对比其他器材,经过思考后发现原因可能是。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拉力与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观察三个实验,比较甲图和图所示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
(2)观察三个实验,比较甲图和丙图所示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3)小明在进行乙图中实验时,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通过多次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F摩与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F压的关系图线如丁图所示,由图可知:F摩=F压。乙图中当木块与砝码对地面的压力变为12N时,木块在长木板上匀速滑动时受到的拉力为N,如果此时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和砝码水平向右一起做加速运动,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N,此时砝码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作用。方向为。(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
(4)小明某次拉动木块由静止变为匀速运动时,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戊所示(其中0~3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像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到开始运动,至少要用N的水平拉力;若木块所受的拉力F=4N,则木块所处的状态是。
A.静止 |
B.匀速直线运动 |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选填“翻转”或“旋转”) 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3)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
C.减少了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D.小卡片容易扭转 |
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木块和一块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对比两图,可以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4)对比甲、丁两图,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你认为(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