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 B.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
| C.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
|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
|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
|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 B.土地集中加剧 |
| C.农业技术进步 | D.海外贸易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