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探究性实验是验证化学理论的一种主要方式,也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

【提出问题】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自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查阅资料】①已知KClO3分解产生氧气和KCl; ②KClO3和KCl都能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③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时能产生黄绿色的Cl2.
【设计实验】
实验一、取两份质量相等(约5克)的KClO3分别放入两只大试管(分别标记A和B)中,往B试管中加入质量为1.0克MnO2的,然后按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加热。结果发现加了MnO2的装置收集满一集气瓶的气体所用的时间要少。

实验二、待装置完全冷却之后,将B管中物质置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过滤;再将滤出物干燥、称量得质量约为1.0克。
实验三 、取少量滤出物与浓盐酸置于反应装置中(放在通风橱中),加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说明加了MnO2之后,KClO3分解的速率更快,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何验证集气瓶中的气体为氧气                        
(2)通过上述三个实验能说明                                                   。 
(3)某同学用KClO3和KMnO4的混合物加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度也很快,该同学就断定KMnO4在KClO3分解反应中也能起催化作用,你认为这同学的判断对吗?          ;为什么?                                                                       
27.(每空1分,7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Mg、Cu、Fe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开展了一下以下探究活动。
(1)进行试验,获得结论。完成如下实验报告,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Fe丝浸入CuSO4溶液中
Fe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金属活动性:Fe_  _Cu(填“>”或“<”)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属于                     ____________反应。



将Mg和Cu分别在空气中灼烧
发现镁能剧烈燃烧,而另一种不能
金属活动性:Mg_   _Cu(填“>”或“<”)



分别将Mg和Fe放入_________中,观察现象
观察到_   (填元素符号)产生气泡的速度较慢
金属活动性顺序:Mg>Fe

  (2)反思与交流。经过讨论,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比较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有两种测定方法:
方法1是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氢气体积的大小。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则接口c应与______(填“a”或“b”)相连。
方法2是测定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____。
(3)小明按C图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炸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他将镁和不同含碳量的铁 (镁和铁直径均为0. 4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质

含碳0.05%的铁
含碳0.2%的铁
含碳0.6%的铁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未填)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右图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和硫酸亚铁

(1)下列措施错误的是(填序号):①稀释浓硫酸时,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②用熟石灰处理被酸污染的河水;③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浓盐酸的气味④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长江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对NaCl、NaOH、HCl等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测定,结果记录如下:

植物的汁液
在HCl溶液中
在NaCl溶液中
在NaOH溶液中
牵牛花瓣
红色
紫色
蓝色
胡萝卜
橙色
橙色
橙色
月季花瓣
浅红色
红色
黄色

①经过探究,发现根本不宜作酸碱指示剂,这三种物质中理想的指示剂是
②小明是一个勤思考,爱钻研的同学,发现了牵牛花瓣汁液遇NaOH溶液变蓝色后,思考到了一个问题:NaOH溶液中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牵牛花汁液显蓝色呢?于是他和同学们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NaOH溶液中何种粒子使牵牛花汁液发生颜色改变?
【提出猜想】猜想1: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H2O
猜想2: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
猜想3: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粒子是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紫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不是

2.向盛有少量氯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紫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不是

3.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加2滴牵牛花汁液,振荡
溶液呈蓝色
使牵牛花汁液变色的只能是

【交流反思】实验完成后,继续讨论发现,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请你用文字或图示设计出更简单的方案: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过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了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NaOH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 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NaOH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案:
②观察到的现象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渝唐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小张同学在课外活动中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右图所示的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了下列结论:Ⅰ.金属都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Ⅱ.部分金属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
⑴小张同学的结论Ⅰ不正确。你认为具体的理由是
⑵小张同学的结论Ⅱ中的“部分金属”指的是
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请你补充金属的另外一点化学性质


⑷小张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发现,不同金属锈蚀的条件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铜锈(铜绿)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由此可判断铁生锈、铜生锈的相同条件是必须同时接触水和氧气;铜生锈条件还需要接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