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
①清和硕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隅,是清朝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的历史见证。
②17世纪末的清朝北部边疆并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勾结沙俄发生叛乱。康熙二十七年(公元l688年),噶尔丹率军掠侵喀尔喀,喀尔喀部大败,从漠北草原南下寻求清廷庇护。清廷发送归化城的仓米让他们食用,又遣送一部分人到张家口谋生。这些措施深得喀尔喀部“民心”,康熙三十年(1691年),出现了“喀尔喀部全部内附”的局面。
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维护边疆的稳定,康熙将自己的六女儿恪靖公主赐嫁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教多布多尔济——成吉思汗第23世子孙,并在归化城北为恪靖公主修建了这座颇具气派的公主府。
④公主府是一座占地面积600亩、严格按照皇帝品级规格建设的府邸,它就像清廷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使得喀尔喀四部一直服从清政府,北部边疆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安定局面。正如《公主府志》所说“内蒙古二百余年,潜心内附者,亦此公主”。
⑤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街62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所在地。
⑥公主府是一座四进五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叙述:“(公主府)府邸初建时,四周圈地东至麻花板,西至水泉村,北至跑马厂”,可见规律之宏大。历经战乱与破坏,公主府已失去往昔规模,但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公主府300年前繁华与兴盛的影子。
⑦未进府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一字型照壁,雄宏高大,据说长24米。公主府的照壁下有砖柱48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为镇压当时内蒙古48家王爷而设立。
⑧由照壁向北,通过一片平坦的广场,可见一对汉白玉大石狮雄踞府门两侧,东为雄性西为雌性,相互对望,神态威严。朱红色的府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偏门。在过去府门是不常开的,一般走偏门,除非公主或有高官显贵出入。
⑨进得门来,展现在眼前的是第一进院,正面有前殿3间,据说是“轿厅”,当年用来存放公主大轿。通过月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两个跨院各有正房5间,可能是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正面是5间较前殿更为高大、壮观的大殿,被称作“议事厅”,是公主当年接待宾客的处所,东、西各有配殿两间。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进院落。进院前,一道优美的蜈蚣墙横立眼前,两边各开有一个侧门,是供下人出入用的。而公主进院是不走这两个门的,她要从院前左右的“满月门”先进去,然后经过一个风格独特的仪门——垂花门,便进去这第三进院了。这里古树参天,石狮双踞,高高的白石基座上巍然挺立一座高脊飞檐的大殿,这便是公主的寝殿。据说就连当时的额附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这里的,得经过禀报获得公主的同意后才可以踏入第三进院。
⑩寝殿内有8根大圆柱,正中曾高悬一匾额“静宜堂”,寝门上悬“肃娴礼范”匾额,据说两块匾都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后来在“七七事变”后遗失了。在寝殿后面是禁卫房,类似于今天的警卫室,有15间之大。供近卫军和太监们居住。
⑩清和硕恪靖公主府是清代皇室公主府邸中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②③段文字可以看出,公主府是政治联姻的产物。 |
B.公主府是第一进院的东西跨院各有府内办事人员居住的5间正房。第二进院有5问大殿,是“议事厅”。 |
C.公主府是中国北部边疆的和平“阵地”,为北部边疆民族融合、安定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D.公主府作为宫殿式建筑群落是现存营建时间最早、建筑工艺最精、现状保存最好、在大漠南北影响最深的一座特殊的建筑群组。 |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 。
、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自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篇名 |
作者 |
选段说明内容 |
选段说明顺序 |
《 》 |
|
|
空间顺序 |
飞向深空的跳板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以后就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将小行星作为人类飞向火星的跳板。不久的将来,小行星有望成为飞向太阳系其它行星理想的中转站。
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小行星,现已发现的小行星有几十万颗,它们的轨道绝大多数处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但也有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很特殊,甚至与地球的轨道很接近。我们要去的小行星,就是这些轨道非常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它们被称作近地小行星。
科学家指出,如果直接访问火星那样表面重力很大的星球,必须耗费大量的燃料降落和更多的燃料再次起飞。因为所有的燃料都必须从地球带去,这需要极其昂贵的花费。如果改去很小的小行星,那里的表面重力也许只有地球的百万分之一,可以比较缓慢地接近目标,徐徐地着陆。而当任务完成,要飞离这颗小行星,几乎不用花费什么力气。
小行星在太空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跳板”。在某些小行星上很多岩石中含有结晶水,它们可以通过研磨岩石和加热粉尘来提取。水对于生命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力,将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从而转化为燃料。通过这样在途中添加燃料,将使行星际飞行更容易实现。
小行星不仅可以作为进一步飞往火星的跳板,它们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它们拥有尚未改变的最古老的物质,这些物质将会告诉我们太阳系的早期是什么状态。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陨石和分析光谱发现,有一些小行星是金属组成的,有一些是石质的,还有一些富含碳甚至存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面对数量众多的小行星,我们应该选择哪一颗作为我们的目的地呢?近地小行星的公转速度与地球相差很小,因此会慢慢靠拢地球,并慢慢离地球而去。这样的轨道便于从地球飞去的航天器登陆。科学家发现,近地天体中个头小的小行星远比个头大的小行星更常见。因此,我们很可能首先考虑登录一些很小的小行星。
可是,登陆小行星并非轻而易举。这些很小的小行星都是超快自转的天体,把一块石头放在它表面,石头将会自行飞起来并飞离这颗小行星。因此要把人和飞船系留在那里十分困难。事实上,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小的小行星不仅自转可能很快,而且又可能是一颗松散的尘埃球,比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更脆弱。
飞船飘入深空中,这是登陆小行星面临的最主要的危险,还有小的卫星石块的袭击,另外位于表面的细尘,一旦受到扰动就容易扬起来,成为一团云,数日不散,遮住视线,钻进航天服的接合处和机械中,妨碍设备正常工作。
现在,载人飞往小行星所需要的硬件已经在计划中,根据预测,第一批小行星探测者也许会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出发。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它们的轨道绝大多数处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②小行星在太空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跳板”。根据第2、3段文字,简要写出我们要选择近地小行星的两个原因。(4分)
第五段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陨石和分析光谱发现,有一些小行星是金属组成的,有一些是石质的,还有一些富含碳甚至存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把小行星作为人类飞向深空的跳板存在哪些困难?请根据第6段至第8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曾经,生活和花朵隔开一线
1991年初春,丽江玉峰寺,山茶如火,燃了我眼前的天。
那一年的我,单纯清澈,依在树下照羞涩的笑容。天空高而蓝,在身后,在头顶。山茶艳得肆无忌惮,同样着红衣的我被它衬得失色。一步步退后,离开被它的奔放和热烈窒息住的空间。
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在一间四合院里上班。院里春天有玉兰,秋天桂花飘一室幽郁的香,冬来,腊梅一朵朵如雕出,引得我每天都要摘一朵带回家,放床头。闲时,我种扁竹兰,或在树边晒太阳。
如今,办公室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书,除了书和书架,办公室还有几张桌子,几把藤椅。藤椅年代久远,有的地方,一圈圈裹住竹手把的藤已散开来。见了这些藤椅,我会想到丽江。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要把他们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研究所里的知识分子们就到了丽江,住玉峰寺。在丽江能干什么呢?也只是为三餐而忙碌。推了小车去买菜,买回来做饭,人人吃饱,已算恩赐。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就想了法:到丽江时,带去了做实验用的猪。打报告,说那些非常精贵的猪受不了丽江气候,要求派几个人把猪送回昆明。报告被批准。第一批回昆明的,是些女人,带着孩子的女人。几周过去,第二批送猪的人也回来了……最后,研究所的知识分子们全部回来,以猪的名义。
我的办公室就在园子边上,又自成一体,是个小小的四合院。办公室里的藤椅,当年是到过丽江的,只是它们被捆着运下去,在丽江并没有解开来,回来时,就免了再捆一次。
在听前辈讲述研究所的历史时,我总有些虚无的感觉。在那些讲述中,只有丽江,只有玉峰寺,而没有雪山,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山茶。
1991年,我站在玉峰寺,面对那株山茶,被它的热度震惊。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些日复一日的讲述中没有它的踪影。但每有人来到四合院,会说:桂花真香。或:腊梅又开了。还有一位,在玉兰花开时节,喜欢捡落下来的花瓣泡水喝。这些花的颜色如此淡雅,他们却能够留意到。
2001年8月,会泽大海草山。花开成海,美如绣锦。我母亲惊叹不已:这么漂亮!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三十多年前,我父母曾在这里蹲点,为绵羊改良。但他们的叙述里,只有大海的烧洋芋和燕麦炒面,而没有那广袤的草山和连绵的花海。我问母亲:那时候,没有这些花?母亲说:有,草比这还深。
我有些明白了。艰难和困顿,使生活与花朵隔了一线。
在研究所,我特地问那位前辈:在玉峰寺,你看到那株山茶了吗?
她想了半晌,一无所获。告诉我:可能那时它没有开花。
这是不可能的,她在玉峰寺住了一年多,那株茶树花期三月,每天著花万朵。而且不仅这棵茶树,还有株十里香,每到花期,就算香不了十里,也是一庭芬芳。但她不知道。
母亲在看到大海草山的花时,神情间异常欣慰。那位前辈,当她再度到丽江,也许能看到它那日以继夜永不消逝的美。然而她们年华已逝,这美丽,足足迟来了三十年,四十年。
2006年春,我再次到丽江,知道茶树值花期,特意赶了去看。十余年了,它一如我初见的模样,烈如火焰。生存的美好,它展现在那数百年都不肯示弱的花朵上,而且越开越旺。
于我而言,生存的美好,则是站在蓝天下,仰头去看它时,心里无言的惊叹。
有了曾经,所以有了未来。我不用再经历父辈的那些岁月,虽然此时站在茶树下的我,早已不复往昔的清澈。但我感恩——我第一次走到它的身边,就感觉到了它的美,并且,这份美丽一直绵延在我岁月的河流中,从不消淡,这是生活赐予我的全部仁慈,也是我幸福的所有根源。我为自己汹涌的幸福,再次感到幸福。第4段中说“见了这些藤椅,我会想到丽江”,作者想起了跟“丽江”有关的的哪些方面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院里春天有玉兰,秋天桂花飘一室幽郁的香,冬来,腊梅一朵朵如雕出,引得我每天都要摘一朵带回家,放床头。
②在那些讲述中,只有丽江,只有玉峰寺,而没有雪山,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山茶。文章多处写到“藤椅”,其作用是什么?(4分)
文题“曾经,生活和花朵隔开一线”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谈谈您的理解和感悟。(4分)
先进的铁路科技
①没有飞溅的石子,没有“咣当咣当”的噪音,车头能卷起12级大风,行车全部精密数控,车厢内温度可调、晃动趋零,设施服务堪比飞机公务舱……今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正式运营,使行车时间缩短了约5个半小时。这么快捷舒适,为它插上“隐性翅膀”的,正是先进的铁路科技。
②钻山搭桥,既缩短距离,又保证了路面的高平顺性。“噗”的一声轻响,车窗外光线迅速暗淡,却没有以往火车进入山洞时巨大的呼啸声,8分钟后,崇山峻岭重现窗外。
③传统铁路盘山绕行,曲线多、坡度大,行驶距离长,很难提速。随着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穿山越岭,选择最优化的直线。太行山隧道全长约27.8公里。凿如此长的隧道安全吗?隧道施工“欺硬怕软”,太行山到处是断裂带,软弱围岩约占45%,易产生塌方。施工中遇到的膏溶角砾岩地层。这种岩石平时坚硬,但遇水后迅速软化,极易崩解,如果处理不好,再遇上高速列车的冲击,极易造成隧道坍塌或大变形。为了吞下“软钉子”,施工单位创新了施工法。初喷混凝土加固后,再用型钢支撑,打锚杆,铺钢筋网,再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这就像给隧道穿上两层钢盔铁甲。
④无缝钢轨与石板铁路。精度堪比头发丝,300多公里看不到一个钢轨接头。每隔50米就有一个接头,中间留有伸缩缝。使“咣当”声不绝于耳,这一直是火车运行的标准音。这是因为普通铁路的钢轨,在客运专线的轨道上,“咣当”声消失了。
⑤我国所有客运专线均采用500米的无缝钢轨焊接,用手触摸焊接点,平顺光滑如镜面,几乎摸不出焊点。同时还建立了三级高精度智能控制点,对钢轨的任何微小变化都能明察秋毫,一旦钢轨有微小变形,立即示警。
⑥作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示范性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之间距离的误差均控制在0.5毫米左右,承轨槽平面精度误差不超过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粗细。拥有高精度的不仅是铁轨。由于速度高,客运专线对路基、桥梁和整个线路完工后的沉隆控制也非常严格:路基年沉降不得大于1.5厘米,桥梁不得大于2厘米,一旦超过这个指标,就意味着整个工程面临失败。我国地质复杂,一旦遭遇软土,自主研发的CFG桩技术就成为保障路基“零”沉降的金钥匙。时速300公里及以上的铁路客专线上,将全部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轨道下没有一颗石子、一块枕木,而是白净平坦的水泥轨道板。每一块水泥板表面平整度误差低于0.2毫米,且均按自己的编号“对号入座”以保证轨道平顺度。正是这一系列高精密度的系统集成,创造了不断提升的列车速度。
⑦还有关键一点是给列车“减肥”“补脑”。高速动车组自动应对灾害。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以及超速、火灾等突发事件,高速动车组能立即启动自我保护,高速动车组不仅跑得更快,而且更安全。为了跑得更快,动车组还要进行“减肥”。据介绍,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采用了流线型、轻量化设计,铝合金车体,每节车厢约重8.5吨;时速300公里动车组每节车厢约重7吨,相当于四五辆轿车的重量,比起目前碳钢材料火车的重量减轻了50%多,时速最高时车头掀起的大风超过了13级台风的风速;而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车体最薄处只有1.5毫米。为了提高舒适度,动车组又配备了“聪明的大脑”。据南车四方技术中心副主任马云双介绍,由于配备了高速转向架、液压减震器等设备,所有客专上运行的动车组都能主动调节车辆平衡,过大弯或线路颠簸时,乘客几乎不会感觉到晃动和眩晕;配备的车载技术诊断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各种功能设备故障的检测、预报和排除;航空式餐饮设施、残疾人卫生间、轮椅存放区、婴儿护理桌等设施又让人觉得很贴心。
⑧石太客专、合武客专是第一批在地形起伏剧烈、地质条件复杂的中部地区建成的高速铁路,这将为中西部建设高速铁路提供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已经开通运营的客运专线包括石太、合武、合宁、胶济客专,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总里程不足1114公里,而到2012年,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建成投入运营。“中国高速铁路网逐步交付使用的序幕刚刚拉开,老百姓会越来越享受到高速铁路带来的便利。”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加点的“欺硬怕软” “补脑”分别具有什么含义?
本文围绕“先进的铁路科技”这个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回答。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文中举太行山隧道的例子,主要说明隧道之长,施工困难之大。
②文中第六段列举的精确数据表明我国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赋
我常常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出一种激情,在我周身漫布,升腾,飞越。
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的一种轻微然而却是异常深刻的震颤。
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当枣芽发出不久,在播种过的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而疲软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麦收过后,在麦茬地里新播种上的大豆,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见到它,就如醉如痴,它能一下子把我原来的思路打乱,斩断,重新引诱我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地默默不响地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对初恋情人迷恋时的慌乱,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面对花蕾,我的思路空前地奇特、活跃。有一次我竟然呼啦一下忆起了几年前的一场玩笑话。那是我和朋友在街头漫步,一群迎面而来的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叽叽喳喳乱钻乱闹,我们被挤得无路可走。可我的那位朋友说,别急别气,说不定未来共和国的总理、部长、文坛巨星、科学泰斗就在这里。
真的,我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而寻找比喻象征,我常常在花蕾前想起这位朋友有点幽默的预言。
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我不是可怜它们,我是敬仰它们!
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葱茂的一切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仍可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生命,就是开始,就是突破,就是希望,就是创造,就是追求。
有幸获得一次生命,那就让生命像那么回事地展示一下吧。
(选自《生存的诗意》,河南文艺出版社)文章写了“哪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这些现象为何会引起我深刻的“震颤”?
作者为什么把花蕾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联系起来?
作者说:“我不是可怜它们,我是敬仰它们。”“我”敬仰它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作者最后说:“有幸获得一次生命,那就让生命像那么回事地展示一下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哈欠声声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兰里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时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和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呵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种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你一幅困乏欲睡的摸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指代意思
①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②确实如此,打哈欠的确能传染。根据本文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定义。
打哈欠对人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第三段中写“探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第四段中写“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