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好学
汉匡衡好学无烛,邻舍有烛而不及①。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②。
【注】①不及: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这里指大学问家。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因洞壁引其光洞:小洞 | B.主人怪而问之怪:觉得奇怪。 |
C.主人感其言感:为……感动 | D.终成大学终:最终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所写的两件事。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
(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 |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解释选文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
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A.日光下彻 |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久而俱化
[宋] 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②扰:顺服。③块:孤独。④俦:伴侣。⑤禄东赞:吐蕃酋长。⑥被:遍及。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块/独无俦 | B.两下不相/宾接 |
C.宛如同巢/而生者 | D.今人/呼鹅为舒雁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⑴因念白鹅正同色 ⑵怡然同群
⑶雁不白知其为雁 ⑷遂铸金为鹅以献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