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春
谭嗣同《有感》一诗中描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诗是对下面哪一现象的愤慨?
| 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失去了更多领土 |
| C.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更甚 |
| D.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沦为了洋人朝廷 |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一五”计划时期 |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
|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
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的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
| C.圈地运动的进行 | D.手工工场的发展 |
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
| A.圈地运动 | B.黑奴贸易 | C.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