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时间
姓 名
介绍(负责事项、主要思想等)
19世
纪60年

周馥、凌焕等
起草奏章函牍、收发文件、保管等事物
丁日昌
洋务干将,曾任江南制造总局督办
钱鼎铭、王大经等
主持淮军粮饷、军饷转运;掌管厘捐等
冯桂芬         
维新思想家,首倡“中体西用”
王凯泰、陈鼐、张佩纶
淮军军营务处,高级参谋
刘瑞芬、刘含芬兄弟
负责购买和管理淮军军械
19世
纪70年


华蘅芳、徐寿
著名数学家、化学家,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处
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家(起草奏章,处理公务、管理企业)
唐廷枢、盛宣怀、徐润等
中国首批资产阶级,创办、管理民用企业
严复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天津水师学堂会办
式百龄(德)、汉纳根(德)等
北洋海军总教习
伍廷芳
商讨对外政策,处理涉外事务
丁家立(美)
家庭教师,曾任美驻华外交官和北洋大学总教习

 
注:清代幕府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僚,古代为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
——整理自《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欧阳跃峰《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⑴从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来印证你从现行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幕府?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3分)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1分)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4分)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2分)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观点
荀子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2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2分)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要充分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玉良
(1)董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章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4)试评价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这种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