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姓 名 |
介绍(负责事项、主要思想等) |
19世 纪60年 代 |
周馥、凌焕等 |
起草奏章函牍、收发文件、保管等事物 |
丁日昌 |
洋务干将,曾任江南制造总局督办 |
|
钱鼎铭、王大经等 |
主持淮军粮饷、军饷转运;掌管厘捐等 |
|
冯桂芬 |
维新思想家,首倡“中体西用” |
|
王凯泰、陈鼐、张佩纶 |
淮军军营务处,高级参谋 |
|
刘瑞芬、刘含芬兄弟 |
负责购买和管理淮军军械 |
|
19世 纪70年 代 后 |
华蘅芳、徐寿 |
著名数学家、化学家,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处 |
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
早期维新思想家(起草奏章,处理公务、管理企业) |
|
唐廷枢、盛宣怀、徐润等 |
中国首批资产阶级,创办、管理民用企业 |
|
严复 |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天津水师学堂会办 |
|
式百龄(德)、汉纳根(德)等 |
北洋海军总教习 |
|
伍廷芳 |
商讨对外政策,处理涉外事务 |
|
丁家立(美) |
家庭教师,曾任美驻华外交官和北洋大学总教习 |
注:清代幕府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僚,古代为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
——整理自《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欧阳跃峰《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⑴从表格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来印证你从现行教材中所学的相关知识?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幕府?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社会习俗的嬗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衣服之章,上下混淆”。……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二“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两宋时期着装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对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做法,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警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请分析材料一中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作用与局限。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何时?有学者认为“该制具有民主色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福泽谕吉《劝学篇》摘录: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第一篇)。
“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固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仰仗政府的法律保护,但是制定法律,保护人民本来就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恩惠。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作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作恩惠了。”(第二篇)
人民,对政府而言,具有主人和客人两种身份。一方面,其是国家的主人,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其又是国家的客人,服从法律,不得私自违反和执行。(第七篇)
政府,不应当压制人民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应当堵塞人民的言论自由,和作为主人的权利。人民和政府两者应当真诚相待,坦率沟通。否则,会产生“怨尤”的对立情绪,造成内耗,威胁稳定,贻害无穷。(第十三篇)
“看到西方创造了比日本好得多的文明状况,就把西方的一切都看作是好的,竭力效仿,而把日本的传统一概抛却,不加辨别,实在是‘东施效颦’。现在我们正处于混杂纷乱之中,必须把东方和西方的事物仔细比较一下,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不可不以此自勉。”(第十五篇)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福泽谕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