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可以作为数量日渐增多的制成品的市场……工业革命还产生了剩余资本,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场所。在19世纪上半叶,这些海外投资多半是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白人的世界。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这些海外投资多半是在亚洲和非洲的非白人的、相对不稳固的国家。投资者自然为其资本的安全而忧虑。他们宁愿在其投资所在的地区出现“文明的”行政管理,而且这种管理最好是由他们各自的政府来进行。工业革命还引起对供给机器用的原料的需求,这些原料大部分来自世界“未开化的”地区。
新帝国主义的起源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希望得到象在马耳他和新加坡那样的海军战略基地以加强国家安全.另一因素是,需要获得另外的人力来源,就如法国人在北非所做的那样。再一因素是传教士的影响,这些传教士一直试图使土著皈依,他们有时受到土著的虐待,甚至被杀死。政府知道,可以利用这类事件作为进行军事干涉的借口。最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生存斗争和造者生存的学说的流行,自然会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和智力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攫取。到1914年,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已受到欧洲少数国家以及俄国和美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今天,在20世纪后期,世界上的大部分混乱就是对这种欧洲霸权的不可避免的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结合材料,概括“新帝国主义”起源的因素。
(2)根据材料,说明帝国主义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l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这句话,显然是对古代希腊和罗马取得成就的赞扬……希腊、罗马的许多智慧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辉煌成就,……他与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传承。
——《西方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罗马对人类的主要贡献。(3分)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梭伦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据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时期,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组成“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权力,“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摘编自《西方政治制度史》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三美国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国会是美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拥有立法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同意权、条约批准权和部分司法权力。,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由美国各州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任期两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总统拥有行政权,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随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并规定一切犯罪,均须由陪审团审判的原则。”
——摘编自《西方政治制度史》
(3)据材料二、三,指出美国民主政治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相似之处。其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四如何学习外国呢?孙中山晚年说:“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照样去做,像仿效欧美的机器一样。欧美的机器,我们只要是学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我们必须按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社会潮流去做,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到1924年孙中山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张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小农经济和宗族制度下,家庭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性代际继承即父子关系为主轴,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家庭中的夫妇关系,只是作为附属,由此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夫为妻纲等一系列夫妇伦理,其主旨在于维护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等级秩序,保障家族的安定、繁衍和兴旺。
——《家庭伦理关系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戊戌维新时期,维新人士提出了近代家庭伦理,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批判传统夫妇之伦是“夫之专制其家,鱼肉其妻孥,视若奴婢,恣其凌暴”,他提出大同理想的家庭伦理观,认为婚姻应当是“男女婚姻,皆由本人自择,情志相合,乃立合约”。……主张废除家庭,彻底实现男女间的平等、自由。另一位维新思想家严复,也批判“夫为妻纲”的夫妇之伦,认为“女子之于其夫,非其自择者也”,但却要强调妻对夫的片面服从、贞节义务,这是“以男子之私”而压迫女子,是“为人道之至苦”,这种男女不平等的极不合理的家庭礼法,必将要大变革。
——《家庭伦理关系的变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家庭伦理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产生新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家庭伦理变化的认识。(4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33年到l945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坦率地承认,美国必须出口美国商品,必须进口战略原料,到l947年美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l/3,价值每年达l40亿美元。关键性的工业例如汽车、卡车、工作母机、钢、农业机器的繁荣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农民大约出口其一半的小麦。当年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利昂凯塞林说:“如果我们要想避免经济崩溃,美国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在国内外另外找到4000亿美元的市场。”如果美国的出口缩减,海外市场缩小,那30年代的大萧条将会重演。马歇尔在演说中毫不掩饰这一点,欧洲经济的衰败“除了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以及因人们的贫弱而引起混乱的可能性之外,美国经济的后果如何,也应该使大家明白”。
——摘编自《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三二战后初期,西欧地区面临经济崩溃,美元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外贸能力几乎丧失。世界其他国家中,有许多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果没有美国积极主动的措施,美国的经济运转就会失灵。
——摘编自《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为解决经济存在的问题,针对国际市场采取了哪些“积极主动”的措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美国“积极主动”措施的理解。(5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
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
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日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粱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
“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