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20世纪初期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其主旨是
A.破碎的巨人不堪一击 | B.腐朽落后导致了挨打 |
C.西方的盛宴中国的悲剧 | D.巨人虽倒却实力犹存 |
见下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
拓拔 |
拔拔 |
丘穆陵 |
步六孤 |
贺赖 |
独孤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陆 |
贺 |
刘 |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肯定的 |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
C.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D.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必然 |
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
B.秦律具有残酷性 |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
D.秦律具有公正性 |
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