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靖和小晖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装置中除了R甲>R乙外,其余条件均相同.
(1)将两电阻丝串联接入电路是为了控制通过电阻丝的 ▲ 及通电时间相等.实验发现,甲瓶温度计示数升高快,表明该实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 ▲ .
(2)小靖提议利用该装置改装成“比较食用油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若保持甲的器材不变时,他们除了把乙的煤油换成食用油外,还需更换乙的 ▲ .此外,为了能在通电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两温度计示数的大小来比较食用油和煤油的吸热能力,他们设计的实验必须满足甲、乙中液体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外,电阻丝阻值应 ▲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 |
小军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N、接触面积S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下面是他利用图22所示装置(木块各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进行的部分实验探究。
(1)实验中小军让木块保持______运动状态,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出___的大小;
(2)探究f与N的关系,应使木块始终平放在木板表面上,____,记录f与N的数值。
(3)探究f与S的关系,应保持压力不变,_____,记录f与S的数值。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小红用两套图21的装置,设计了下述实验步骤:
(1)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2)用温度计分别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3)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
(4)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小丽认为实验步骤(1)存在错误,应改为:____;在实验步骤(3)中,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______;实验步骤(2)和(4)是为了得到水和煤油升高的____。
纠正错误后,小红和小丽完成了实验,并记录了实验测量的数据以及老师帮助他们求得的有关数据。分析表格中第3行与第6行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物质 |
质量m/kg |
初温![]() |
末温![]() |
吸收热量![]() |
水 |
0.05 |
20 |
25 |
1050 |
水 |
0.05 |
20 |
30 |
2100 |
水 |
0.10 |
20 |
30 |
4200 |
煤油 |
0.05 |
22 |
32 |
1050 |
煤油 |
0.05 |
22 |
42 |
2100 |
煤油 |
0.10 |
22 |
42 |
4200 |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变,动力跟阻力的关系”。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将指针_____。
(2)通过多次实验,小刚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与图中的图象___(填字母)相符合。
(3)小刚进一步研究杠杆的平衡状态,图19中钩码完全相同,且杠杆上标线间距相等。若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原来的一半,仍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____(填字母)。
A.减少1个钩码 |
B.减小2个钩码 |
C.减小3个钩码 |
D.把钩码向左移一个小格 |
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8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18乙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cm3,密度是_____g/cm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 凸透镜、蜡烛、光屏从左到右依次摆放的顺序是、、。点燃蜡烛,调整蜡烛
、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上。
(2)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则应该使蜡烛向__________ (填“上”或“下”)移动。
(3)如下图所示:在实验时,小明同学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E的位置,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帮他分析一下:
①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像是_____________(正立/倒立)。
②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像是____________ (正立/倒立)。
③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透镜不成像。
④把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透镜成的是虚像;像是_______________(正立/倒立)。
⑤把蜡烛从远处向凸透镜靠近(由A→D,不包括D点)时,像逐渐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像的大小逐渐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