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题目(2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 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③可爱者甚蕃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翻译句子。(6分)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6分)
联系已学过的文言文,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渔人甚异之:
(3)闻之,欣然规往: (4)吾欲之南海: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小惠未徧()(2)小大之狱()(3)公将鼓之()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与“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本文写到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时,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一例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石 油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 然之如麻:_______________(2) 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 不若松木有时而竭:___________ (4) 墨人衣: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
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①?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时日害(hé)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太守谓谁 ⑶顾鸿雁麋鹿 ⑷予及女偕亡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 B.溪深而鱼肥 | C.贤者而后乐此 | D.而民欢乐之 |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 |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不贤者/虽有此 |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⑵贤者亦乐此乎?简答题。
⑴请找出【乙】文中能体现【甲】文“太守之乐”的真正原因的句子。
⑵【甲】文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傲尔远逝()下列四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有作奸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③以其境过清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④乃记之而去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A.①②③④四组全都不同 | B.④相同,①②③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翻译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哪三个句子最能直接体现小石潭的主要特征?从发现小石潭到离开,作者对于小石潭有哪几种独特感受?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话) |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这) |
D.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四字成语。
选出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明了新旧知识的关系。 |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应该有良好的修养和宽广的胸怀。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人不必虚心求教,博取众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