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去,舍市傍委而去之 | B.及孟子长徐公何能及君也 |
C.孟子之少时徐公不若君之美 | D.遂居后遂无问津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简答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家贫则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忖,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犬良则数得兽矣。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吕氏春秋·贵当》)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家富则市得良犬()(2)百事也尽然() 选出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
A.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B.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C.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D.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
齐人“猎兽之获,常过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⑵故不为苟得也()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
C.文中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 “义”的重要性。 |
D.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阎罗王录囚【清】纪昀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一日梦至冥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c某虽无功亦无罪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小大之狱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 不 要 钱 即 为 好 官 植 木 偶 于 堂 并 水 不 饮 不 更 胜 公 乎?根据上文,作者认为怎样的“官”才称得上“好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惹思。
(1) 故患有所不辟也()(2)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 乡为身死而不受()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生活常理设喻,自然引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论点。
B贤者高于一般人的地方,正在于他们“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在生死关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人可悲可耻。
课外文言文阅读
秦西巴纵鹿
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纵而予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居一年 / 居庙堂之高 |
C.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D.秦西巴弗忍/ 神弗福也 |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其 母 随 而 啼 臣 诚 弗 忍 窃 纵 而 予 之秦西巴因为“纵鹿”而使“孟孙怒”,为什么后来又“取以为子傅”?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