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下列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
C.文中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 “义”的重要性。 |
D.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 B.即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 D.以物喻人 |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遗其所不视遗:遗留 | B.穆公不说 说:同“悦”,高兴 |
C.已得之矣得:得到,找到 | D.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安:哪里,怎么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而遗其所不视”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而不知人之乐 |
C.野芳发而幽香 | D.呼尔而与之 |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
B.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
C.文中秦穆公认为伯乐年纪太大,想要伯乐推荐其子孙帮他寻找天下最好的马,伯乐认为自己的子孙才能不行,就推荐了九方皋。 |
D.文章告诉我们认识一件事情,必须抓住它的实质,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人不知而不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香远益清 ()(2)亭亭净植 ()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