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起舞 因: ②不给铠仗 给:
③蹴琨觉 蹴: ④遂屯淮阴 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翻译:
②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祖逖的“大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乙
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③,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
【注释】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②尾:线。③剽(piāo):针尖。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⑦簪以为父:簪,大针。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持就火炀之
③则第二板已具
④长其尾而锐其剽
⑤以成文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
(3)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 放置铁范→ → →按平板面
(4)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B.乙段从多方面介绍针,尤其是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展示了小小缝衣针上下穿梭,默默无闻为人们赶制衣裳的可爱特点。
C.“铁范置铁板上”和“上饰帝王”中的“上”意思不相同;“不用,则以纸帖之”和“不用则藏”中的“不用”意思相同。
D.甲段语言平实,乙段语言华丽,但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乙段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严谨,表意清晰。
汉阴老父真性情 一席箴言烁古今
汉阴老父
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③而立天子邪?理④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⑤天下邪?役⑥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⑦,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⑧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
【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乱:混乱。④理:治理。⑤父:像君父那样(关爱)。⑥役:役使。⑦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⑧逸:放纵,放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阴 异 斯 奉
(2)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方框内。
A.不知何许人 B.我野人 C.子何忍欲人观之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5)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 →老父耕,张温 →张温言,老父 →张温惭,老父
(6)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7)积累链接: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我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大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请默写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这种人生态度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主人日再食 |
子墨子起,再拜 |
B.烨然若神人 |
吴广以为然 |
C.久而乃和 |
而聪明衰耗 |
D.然负此自放 |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①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③下令。
④⑤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
说: |
|
②有一人徙之 |
之: |
|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②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 |
一狼得骨止 |
B.朕当去奢省费 |
去国还乡 |
C.自是数年之后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D.刻民以奉君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 |
客之美我者 |
B.犹割肉以充腹 |
能以径寸之木 |
C.君富而国亡 |
学而不思则罔 |
D.夫欲盛则费广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