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②、③及推理④。
(1)为了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应让 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滑下。
(2)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选填“快”或“慢”)。
(3)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每次测量时都观察小车右端所对刻度线的位置),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接触面 |
毛巾 |
棉布 |
木板 |
阻力的大小 |
大 |
较大 |
小 |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
18.30 |
26.83 |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cm.
(2)同一小车三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4)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且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选填“维持”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结论是用的方法得出的。
(5)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图中的黑点表示小丽同学)
李伟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①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粗糙程度;③接触面积大小.
接下来李伟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验证他的猜想:
(1)实验中李伟应该用弹簧测力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是根据的知识得出拉力等于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2)如果李伟要探究猜想②,他应该选择两幅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3)李伟要探究猜想③,他将木块切去一半,重复甲的操作过程,如图丁所示,他比较甲和丁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可靠吗?
答:,李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小明和小华利用天平、弹簧测力计、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橡皮泥、细线等器材来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小明利用部分器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测力计水平放置,调整指针至零点;
②观察测力计的量程与分度值;
③逐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分别测量所受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④用测力计测一个钩码的重力(如图所示),并记录数据;
(1)以上实验步骤中,步骤的操作是错误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2)改正上述错误后,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小明用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正确的操作,记录了如表所示的数据.但小明数据记录时有一处漏填,该数据应该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你发现该结论的数学思路是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发现.
次数 |
钩码质量/kg |
钩码重力/N |
1 |
0.05 |
0.5 |
2 |
1 |
|
3 |
0.15 |
1.5 |
(4)小华将同一块橡皮泥分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并分别较准确地测出了它们的质量和重力,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你认为小华的做法(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小敏在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钩码质量m/g |
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弹簧受到的拉力F/N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
弹簧的长度L/cm |
2 |
3 |
4 |
5 |
6 |
7 |
8 |
8 |
(1)当钩码的质量是400g时,弹簧受到的拉力是N.
(2)分析实验数据时,可得到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是:.
(3)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4)小敏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三个F﹣L图象,其中图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