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昧,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古代人名   ②浅:糖,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解释划线字。(4分)
(1)是吾德薄而教不也   善(    )    (2)尊贤传使能  使(    )
画线旬“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攻打甘泽却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B.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攻打甘泽却没有取得胜利,六位大臣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C.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D.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没有取得胜利,六位大臣请求再次出兵攻打。

夏后伯启打仗不胜,他认为原因是:                                (2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①今:若,如。②予:给,送。③子:你,代词。④履:鞋子。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⑵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选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B.以中有乐者不为外人道也
C.益慕圣贤之会天大雨,不通。
D.当之从师也花朝节后,寒犹厉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理解有错的一项

A.每借于藏书之家(假如)
B.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C.白玉之环(腰挂。)
D.同舍生皆绮绣(通“披”,穿着。)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一点儿也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最终能学有所成是因为他勤奋刻苦,虚心请教。
C.作者家贫嗜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说明作者胆小害羞。
D.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辛,生活之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曾国藩)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
看书:
读书: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①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贻:送。②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③修衣:添置衣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所欲有甚生者②先生非求
B.①人皆有②参言足以全其节也
C.①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②曾子(名参)衣敝衣
D.①贤者能勿丧②止增笑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参之言足以其节也”中“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其中 B.天下秦久矣
C.无丝竹之 D.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2分)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甲文告诉了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
,乙文告诉人们做人要。(2分)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3分)
(1)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