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今天就开始
这是一个萧瑟多雨的天气。在这种日子里,我只想赖在家中,一点儿不愿意出门。但是女儿凯罗琳打来电话,坚持要我开车上山去她家看风景。多少年来,为了“生态”、“环保”,她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难得今天想得到我。
开了2小时的车子,穿过厚重的浓雾到了她家。一进门,我就对她说:“这种时候出门,一点也不值得。吃了中饭,就回家吧。”
“但是我想让您开车带我去汽车修理厂取我的车子。”凯罗琳说。
“有多远?”我问。
“大约三分钟的路程吧,”她说,“咱们走吧!我来开车。”
在山路上行驶了约十分钟后,我着急地望着她说:“不是说只需三分钟吗?”
她顽皮地朝我笑笑:“我们绕了远道。”
不一会,汽车拐进一条小路,我们停下车沿着山间的小道往前步行。小路旁茂盛的冬青下长满了各式野花,姹紫嫣红。立即,一种宁静舒坦的感受充满我的心间。我们转了个弯,我更被眼前的景致镇住了,全然忘了急着回家的想法。
沿着山顶往下,几亩鲜花似一床绚丽多彩的绒毯斜铺在山坡,五彩缤纷的花儿——从淡淡的象牙红到令人心醉的柠檬黄、鲜艳的橙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幅绒毯在浓雾过后的阳光下显得如此娇艳,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花间穿行,这儿是紫色的风信子,那儿是珊瑚色的郁金香,然而更美的要算那一大片象征着鸿运高照的鲜黄色的水仙,她们在蓝宝石般的燕尾花上颤动着晶莹透彻的羽翼。
我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一个问题:“是谁,又是如何创造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当我们走到花木拥抱的那间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小屋前竖立着一块小木板,上面有几行字:“亲爱的客人,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第一,一位女士有两只手两条腿和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头脑;第二,立即动手;第三,开始于1958年。”
回到家早已过了午后,可我被刚才所亲眼看到的深深地感动着:“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多么难能可贵啊。”
吃完午饭,我的心情还不能平静。“如果,”我说,“我每天干点儿,我能坚持吗?”
似乎凯罗琳在眼前,她充满信心地看着我:“明天就开始。”“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呢?”我卷起衣袖说。文章题目“今天就开始”的含义是什么?(2分)
文章中说,当“我”来到花木拥抱的小屋前,“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那么“我的疑问”是什么?“得到解答”的答案又是什么?(2分)
文中写沿路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2分)
文章说,“从开垦土地、育种开始,差不多40年,她坚持了。”凯罗琳为什么要这样做?(3分)
联系自己实际,谈谈你对“今天就开始”有何感想。(3分)
(21分)
故乡的味道
王妍
①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②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褐皮梨散发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的酸甜味,直蹿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一阵一阵向我袭来。顷刻间,我仿佛置身于田野,到处是瓜果飘香,蝴蝶飞舞。
③我开始怀念起了在故乡的日子。
④房头的小麻雀唧唧喳喳,唱响清晨第一支悦耳动听的歌。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
⑤迎着晨曦,奶奶点燃灶窝里放好的干柴,开始做早饭。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电饭煲了,可奶奶依然喜欢用传统方法——甑子蒸。奶奶说,甑子蒸出来的饭吃着才有米饭的清香和甘甜,让人回味无穷,一辈子也忘不了。每当这时,厨房里总是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
⑥院里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来,不用出大门就能吃到新鲜蔬菜。韭菜、小白菜、豌豆尖、葱、辣椒,没有施过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纯净的雨水自然生长。想吃什么,到院里摘,清水一洗,锅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肴。
⑦饭菜的浓香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
⑧吃过早饭,我拿着水瓢,跟随奶奶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浇水、拔草,既能与可爱的瓜果蔬菜亲密接触,又能尽情挥洒勤劳的汗水。渴了,就喝田边甘醇的溪水;累了,田埂上一坐,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
⑨午后,搬个凳子到柿子树下乘凉,听奶奶讲我小时候的趣事。院墙边,老母鸡带着小鸡在嬉戏,小白狗耷拉着脑袋依偎在奶奶脚旁。热流暗涌,树影婆娑,恍惚间,我似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笑得一脸灿烂的我陶醉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里。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亦一如我的童年。
⑩当夜幕降临,蟋蟀、田蛙纷纷唱起歌来,附和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连月亮的心也被搅乱了,月牙儿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大半个脸,照得村庄更加明亮。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坠入梦乡时,各种植物在白天吸收养分,夜里就加速生长,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的鲜美味道。
11每当面对结实的钢筋水泥房,吵闹的街道,来往穿梭的车辆,看不见繁星点点的天空,呼吸不到周围陌生的空气,我就越发怀念起故乡生活的日日夜夜,故乡的土地,故乡的老房子,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夜空和故乡的清新空气。
12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故乡才是我魂牵梦绕的真正家园。 “故乡的味道”中, “味道”的含义文章第②段的叙述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故乡的哪几种“味道”?(5分)
文中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3分)
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读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深情。(3分)
题为“故乡的味道”,而回忆内容则以写“奶奶”为主,作者是如何将“奶奶”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6分)
(19分)
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拓
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 “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⑦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
⑧“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⑨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⑩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
1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12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13《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
14“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15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6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17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2分)
文章第②段、第⑦段与第17段在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3分)
这段文字在论证时颇具特色:每一个论据都引自古籍,同时又是一个具体的事例,这样将论据与论据相结合,使得论述过程,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4分)
第16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邓拓同志为《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的杂文专栏。这个专栏从1961年3月19日开始,到1962年9月2日结束,共发表了杂文一百五十二篇。这些杂文由于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寓意深刻,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阅读本文时仍感受益良多:明晰精巧的结构、洗练浅显的语言、极具知识性的内容、简单而又深刻的主旨……请从这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或者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阅读感受。(120字左右)(5分)
母亲河的自述
我叫黄河,全长5464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我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喇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千百年来,我哺育着炎黄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我认作民族的摇篮,称我“母亲河”。
从前,人们总爱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的是我含的泥沙大。我每年要把16亿吨泥沙带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担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悬河”。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我,几万年也都这样过来了。
最近又有一句话说我——“跳进黄河洗不净”,我听了很伤心。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现在洗不净,可事关我个人“品质”。不知道最近大伙到我那儿看了没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新蟒河、沁河都脏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简直成为“排污沟”,脏东西超了好几倍,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
前些年,我的水质都在三类以上,既能浇地,也能到机器里转转;现在好多河段的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当景观用水,还有人提意见。别人对我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脏过。从三门峡以下到入海口,7个水质监测口,有6个说我脏。他们对我说,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饮用水都从我这里取,为了让人们喝得放心,处理脏东西花了好多钱。
我知道,今年这样脏,与缺水有很大关系。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而向我怀里排的脏水却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我今年的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成了“一碗水,半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可能有人问了,不是说不让往你那里排污吗?其实也有人管,但总有人偷偷地排,检查的人来了,少排点,检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误。管这种事的也不好办,有人总结得很形象,叫“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更何况,还有一些不肖子孙说是当地挣钱重要,我干净的事往后放放。我听说,天津已经不用我了,我真羞愧。人们费老大劲修了引黄济津的水渠,我却帮不了他们的忙。要是再这样给我身上泼脏水,我这母亲河就变成臭水沟了。
救救我吧!仔细阅读全文,从母亲河的自述中,你获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请回答。
⑴
⑵母亲河自述“洗不清”的原因(介绍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的特点)。
⑶ 你能从文中发现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细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加线的短语能删掉吗?为什么?)
⑵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请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根据你的探究结果,你一定能为母亲河写一条公益广告: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
阅读《童话也需要一点“黑暗”》,完成第后面小题。(共8分)
童话也需要一点“黑暗”
①最近,一张儿童童话书里的截图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在标注着汉语拼音、配着彩图、显然是给孩子看的书页上,写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丑小鸭在听到鸭教授有关“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好童话之后,认为自己也是一只白天鹅,可鸭妈妈让它正视现实,因为它就是一只鸭子,而不是天鹅。丑小鸭因此离家出走,结果被人抓住宰杀做成了烤鸭。
②剧情引起了网友们的抨击:“这个明明是个‘黑暗童话’,怎么能拿给孩子们看?”“与传统童话里的‘美好’作对,会毁了孩子们的童心!”从小就接受着传统童话里美好善良世界观的“大人们”,纷纷抵制这样的童话。可并没有人想过,“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好童话故事,不是因为丑小鸭的努力,而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是小的时候还没有长成天鹅的样子而已。但现实中,更多的丑小鸭,就像这个所谓黑暗童话里的丑小鸭一样,就是一只鸭子,再怎么长都不可能变成白天鹅。假如非要让一只鸭子相信自己是一只天鹅,这不仅违反唯物主义原理,也是一种虚假的教育。
③在我看来,这样简单的一篇黑暗童话,反倒教育了孩子两个道理:一是提醒孩子认清自我的重要性;二是警告小孩子听妈妈的话,不要离家出走。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叛逆离家出走,结果遭到不测。我相信看了这个所谓黑暗童话的孩子,在自己被家长批评、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这个故事的警告。这难道不比那些让人空做“丑小鸭变白天鹅”梦的童话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吗?
④其实“黑暗童话”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真实版格林童话”、“中国黑童话”、“鹅妈妈童谣”等“毁三观”的童话、童谣,当时着实让人们大吃一惊。担心“黑暗童话”毁了童心,初衷当然不错,可也应该警醒的是,过于完美无缺的“光明童话”,同样也会伤了童心。
⑤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早就通过多年追踪调查发现,《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类的童话并不利于女孩心理成长。这些童话中的女主人公都因为长得漂亮,所以与众不同,尽管落难,但最终“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在客观上宣扬了女性只要拥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会使那些自觉相貌平平的女孩倍感挫折,延续至成年,导致心理失常。
⑥在完美的童话里,王子和公主总是过着令人艳羡的幸福生活,邪恶总是受到应有的报应,在这些童话里,没有好人死去,没有坏人得逞……这使得很多孩子都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或是沉浸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不愿长大,无法适应社会。钱钟书先生就认为,童话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曾看过英国小学的小学生守则,上面多是告诉孩子社会有坏人,从小就强调如何防坏人;而中国的学校则告诉孩子社会好人多,从小就强调一个美丽的世界,结果还没出校门就受到伤害。
⑦传统童话要读,可“黑暗童话”也别坚决抵制。在这个信息异常丰富的时代,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更利于他们的安全成长。对于一些反映现实的童话,无需拿什么黑暗、“毁三观”来横加指责。
(摘自2013年8月22日《都市文化报》,作者青岂)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③-⑤段的论述过程。
作者在第⑥段中引钱钟书先生的看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