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意外→( )→( )→疑惑→( ) 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
品析13段句子,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
独对夕阳的美好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
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
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 |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族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 |
C.面对敌人的卑鄙的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像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
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A.此身别无长处,仍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 |
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结全文 。 |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高度概括和总结。 |
C.深化主题 。 |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度自然。 |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
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意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
“喂——出来!”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星新一是日本科幻小说家,1926年生于东京,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
B.《喂——出来》以真实的故事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
C.微型小说应具备三个要素:①构思新颖奇特②情节相对完整③结尾出人意料 |
D.微型小说最先起源于美国,应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 |
文段中这个无论什么都“照收不误”的“洞”象征什么?()
A.能够盛放很多垃圾的地方 | B.能容纳危险物品的场所 |
C.象征着无所不包的大自然。 | D.宇宙中的黑洞 |
小说结尾的叫声和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联系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从那个胜不可测的黑洞里来 | B.从我们不注重保护的思想中来 |
C.是从晴空万里的天空里来 | D.从建筑工地最上面来 |
联系全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喂--出来”的意思是说,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生,终究要自食其果。 |
B.这是一篇哲理小说,情节全然处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告诉我们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
C.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黑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可笑,也可以警示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
D.本文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
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言下之意是什么()
A.石头微不足道,不值得注意。 |
B.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城市的越美好,没注意到有小石头。 |
C.“小石头”其实预示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小小报复,不必在意。 |
D.人类对这种最初的小包袱并不在意,人类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本未考虑长期利益。 |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下列对句子中的加点字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B、“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C、“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出问题,等待答解;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D“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 “平梁”是指姐妹们打秋千时的高度。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描绘山野对歌的场面,表现云南人民的聪明才智。 |
B.概括介绍云南民歌的几种表现形式。 |
C.概括介绍年轻妇女不仅会唱歌,还会打秋千。 |
D.描绘了年轻妇女演唱民歌得胜后的神态。 |
对画横线处描写人物的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 B.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
C.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 D.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
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
B.通过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们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
C.这段文字是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情感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
D.通过肖像描写,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转身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她。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第④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
赏析:续写: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
B.第1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
C.第2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
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