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母投杼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投杼墙而走(   )
(2)其母(   )
.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_。
.由本则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3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两岸连山,略无处:(2)非亭午夜分(3)多趣味:(4)乘奔御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知( 互相 )
B.益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去(才)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而入胡暮而果大其财
B.其邻人之亦云对子骂,则是无礼
C.马无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
D.不筑,必有盗其马胡骏马而归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疑邻人之父
B.子曰:“不筑,必将有盗。”此之谓乎
C.此独跛之故为顺流下矣
D.近塞人,有善术者其邻人父亦云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然 。俨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3)无与为乐者 。念: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人各复至其家延: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病:
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请谈谈你对《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中“醉”的
理解。(2分)
下面的写景句摘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它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李煜《相见欢》词作的上阕。(2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