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
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翼然: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请谈谈你对《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中“醉”的
理解。(2分)下面的写景句摘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它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李煜《相见欢》词作的上阕。(2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阅读下面三段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遂不得履(2)以丛草为林(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下列两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甲乙 两则寓言共同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丙文描绘了一幅图。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度其足②欲以清热也
③反归取之④仕于南方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0—14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解释加点的词语。(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3)求剑若此(4)涉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
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
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字(),是()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①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②,不的知③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 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④,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⑤曰:“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⑥。君者政源,人庶⑦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⑧?”谓上书 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⑨,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①佞臣:奸邪的臣子②草泽:民间③的知:确切知道④顺情阿旨:一味顺从皇帝,不分是非对错 ⑤封德彝:人名⑥流水清浊, 在其源也:流水的清澈和浑浊,在于它的源头⑦人庶:臣民⑧教令:教化百姓的办法⑨诈道训俗:欺诈的方法教化人们,形成风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距离) |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假装) |
C.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认为) |
D.太宗谓封德彝曰(对……说) |
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例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A.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
B.不欲以诈道训俗 |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
D.以故东徙 |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书的人建议皇帝使诈的办法来测试群臣。 |
B.太宗皇帝没有采纳上书人的建议。 |
C.文中的太宗皇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
D.太宗皇帝很赏识魏武帝的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