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 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理解填空。(2分,每空1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 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安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③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苏代:谋士。②拑:同“钳”。③禽:同“擒”。④支:相持,对峙。
(1)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之妻私臣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
B. |
皆以美于徐公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
C. |
朝服衣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 |
(2) 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 )
A. |
“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 |
B. |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中的“谓……曰……”,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曰”的“谓……曰……”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 |
C. |
“故愿王熟计之也”中的“计”,根据《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可理解为“计算”的意思。 |
D. |
“今日不雨”中的“雨”,根据《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下雨”的意思。 |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是出自《战国策》,此书记录了战国时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 |
B. |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都以寻常小事类比。 |
C. |
甲乙两文都是讲述了君王虚心地接纳劝诫,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
D. |
甲文“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乙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剧本 |
题目 |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 ① )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②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
(1)根据情景,在①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②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 |
B. |
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
C.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
D. |
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B.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C.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D.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
B. |
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
C. |
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
D. |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竹赋①
(宋代)王炎
晦叔读书南斋之上。路折西南,万竹苍然。
其偃蹇②挫折者,如忠臣节士赴患难而不辞。其婵娟萧爽者,如慈孙孝子侍父祖而不违。其挺拔雄劲者,气毅色严,又如侠客与勇夫。其孤高介特③者,格清貌古,又如骚人与臞④儒。
予虽朝夕吟啸于其下,曾无以名其美而状其奇。
之中然泛观宇宙,万物均函育于一气,而有刚柔坚脆之不齐: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⑤,色丽者早萎。惟松柏之有心及竹箭之有筠⑥,足以阅寒暑而贯四时。春日载阳,竹于是时清而不腴;冬日祁⑦寒,竹于是时秀而不癯。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
【注释】①选自《双溪类稿》,有删节。赋:古代的一种文体。王炎,南宋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文中“晦叔”指作者自己。②偃蹇jiǎn:弯曲的样子。③介特:孤高,不随流俗。④臞qú:同“癯”,清瘦。⑤剥:脱落。⑥筠yún:竹子的青皮。⑦祁:盛,大。
(1)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竹子对比的一项是( )
A. |
挫折者 萧爽者 雄劲者 介特者 |
B. |
忠臣 节士 慈孙 孝子 |
C. |
侠客 勇夫 骚人 臞儒 |
D. |
荣者 盛者 实繁者 色丽者 |
(2)文章先写竹子多样的外形,后写竹子不变的内质。请摘录文中最能概括竹子精神品质的两个短语。
(3)下列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
B.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
C.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
D.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二则》 |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
B. |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
C. |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
D. |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
B. |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
C. |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妻子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
绝境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论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连词,表示 |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