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_______________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_______________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孰:仔细 |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蔽:缺点 |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刺:指责 |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间:间或,偶然 |
(1)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阅读下面的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3)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 的道理。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
蕃:繁多 |
B. 不蔓不枝 |
枝:长枝节 |
C.亭亭净植 |
植:种植 |
D. 陶后鲜有闻 |
鲜:少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濯清涟而不妖 |
人不知而不愠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且焉置土石 |
D.同予者何人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①侪(chái):同辈;②赍(jī):携带;③占城:今越南南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②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③帝大悦,爵赏有差
④所历凡三十余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请将文中面横线的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4)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