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转出一个东西南北
詹克明
①。地理学家惯识东西南北,故把地球两刀切成四块:一刀切出北半球、南半球;二刀切出东半球、西半球。其实囫lún一球,各向同性,本无东西南北。
②平日里我们身居大地,看惯了太阳东升西落,北阴南阳,自然会得出东西南北概念。可是在一个球面上,这四方又当如何定位?
③再者,当我们来到北极,准确立足于地理极点之上,周围一切皆南,这“东”“西”又安在?
④我想起几天前刚看到2011年4月1日报载:中国要在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全球纬度最高”的天文台。我们何不在此天文台也顺便建立一台“中华日晷”呢?倘若真的要在南极添置这台日晷,有一至关重要之事必须提醒,那就是——南极“中华日晷”的晷盘刻度必须与中国现行日晷的盘面刻度顺序相反!对于看惯了北半球中国日晷的人而言,必须注意:南极需要的是“反晷”!
⑤极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圆。尽管它只是一个“点”,但仍然保有“圆”的属性。你仍旧可以根据“旋向”确定东西方向。当你在极点,如北极,站定不动,向外望去,任何方向都是南方。但只要你由静变动做原地转身,沿顺时针方向自转就是向“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是向“东”。
⑥可见,立足极点同样可以有东南西北。“静”得 A ,“转”见 B 。
⑦美国人加文·韦特曼《极地探险家》一书对北极的地理坐标给出了特殊值——“北纬
90°,西经0°”。
⑧地球仪上按15°间隔划出经线,共24条(每相邻经线为1小时“时差”)。所有的经线全都延伸交汇于南北极点。若承认极点是一个无限缩小的圆,那么这个纬度为90°的“圆”,必定也和其他圆形纬线一样,与相同数量的经线相交。换句话说,极点的经度应该可取东经、西经从0°——180°(包括整数、分数)中的任意值!你可以按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定北极坐标为:北纬90°,西经0°;也可以按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取值为:北纬90°,东经120°。只许取一个经度值就显得有点武断。况且0°本身就可取两个值,东经0°与西经0°,何以偏取“西经0°”?科学应准确地反映客观,不应该强加某一方面的偏爱。将北极地理坐标只给出北纬90°,西经0°,这显然还是把极点仅仅看做一个“点”,而没有看到它同时还具有“圆”的属性。严格说来,北极(南极)的经纬度应该是:北纬(南纬)90°,西经(东经)0°-180°任意值。
⑨把玩地球仪居然看出了两个“经度任意值点”,对我而言也算是个小小的“地理新发现”吧。、根据第①段拼音写出汉字
囫lún( )、作者提出在地球上本无东西南北难以确定方位,其理由是 和
、根据上下文,把“南北”和“东西”两个词填写在第六段A、B两处,并完整清楚地说明理由。
A处 B处
理由 、文章第八段作者之所以提出极地经度可以取任意值的依据是 该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作者所说,立足南极,顺时针方向是“东”,逆时针方向是“西”。 |
B.作者对自己把玩地球仪能够有新发现感到惊喜。 |
C.作者不满美国人没有使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经度值作为北极坐标。 |
D.作者认为完全静止的状态下,地球上有些地方是难以分辨方位的。 |
阅读《吃莲花的》,完成下列各题。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我”对“吃莲花”持怎样的态度?请综合文章分析。
(2)读文中的划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专说“亭亭玉立”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请结合加点词分析这个句子)
②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误读的原因。
300 亿件快递的背后
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网购者照例要拆开这些“厚重”的包装,一样都不会少。一位网店商家曾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我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尤其是当下生鲜、家具等种类的物品都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车,商家对这些易碎易坏物品更是加倍包装,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超商品本身。
而相关数据表明,2016 年我国 快递业务量已达 313.5 亿件。下图是《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国家邮政局2016 年 10 月发布)中的统计数据。
如果按照每件快递需要 0.2 公斤包装材料估算,2016 年全年新增的快递包装垃圾重达 600 多万吨。空气囊、塑料袋等包装物,其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这一物质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 降解。每吨废纸能回炉生产 0.8 吨再生好纸,如果纸箱用一次就扔掉,那么 1 吨纸箱回收后只能再生产 0.8 吨新纸箱,产生的0.2 吨缺口,只能依靠伐木来补充。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然而,面对如此天量的快递包装物,目前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有明确规定外,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均没有统一规定要求,任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
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大掣肘。“我相信绿色、环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希望去 做的。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成本。”菜鸟网络 CEO 童文红说,“我们做过分析,一只不可 降解的塑料袋是 8 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 4 至 5 倍。谁来为这些环保材料埋单?”
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2016 年 12 月 23日,记者在成都对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采访。
“撕下来的透明胶带一点用处也没有,塑料包装袋也特别脏,不赶紧扔掉,难道还要留着?”刚拿了快递的小张说,只要是小件包裹,他都是上楼前就撕开包装,把包装扔掉。
另一名网购者小李则表示,如果包装的纸箱干净完整,一般会用来装东西,但塑料包装、填充物和透明胶带,就直接扔了。“如果在家里,爸妈会把废纸箱攒起来卖掉,但我们这代人没这习惯,肯定就扔了。”这两位受访者对快递包装的处理方式,代表着绝大部分人的行为习惯。
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全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努力。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_______;其次,_______;第三,_______. 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则需要在源头做好适度包装,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容易分解或能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据半月谈记者了解,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得买家“包装严密”的好评,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减少快递垃圾,是电商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必须要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如今一些外包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毒害料”用于快递包装后再进入回收,只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节选自《半月谈》2017 年第 2 期,有改动。作者张璇 吴帅帅)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邮政局 2016 年 10 月发布的“2015 年全国快递业包装物大数据”,主要说明我国快递业发 展迅猛,获利巨大。
B.加点的“掣肘”一词,在文中是指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阻碍了快递公司对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的使用。
C.目前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是因为产业链上各主体如政府部门、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都存在问题。
D.文章举卖母婴产品的网店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商家虽生意繁忙,但仍为消费者着想,诚实经营,严密包装。
(2)文本信息推断文中空缺处省略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60 字左右)
(3)文章取题为“300 亿件快递的背后”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
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 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 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 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小说●情节梳理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
心理变化 |
|
第一次 |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 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 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
姑且试试﹣① |
第二次 |
② |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
○小说●语言品味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小说●写法探究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二)阅读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称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图表信息看。“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4)有人说:“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一)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布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布料和衣服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园。妈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小迪真是聪明啊,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布料的最上面,把布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头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的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里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科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嗵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⑪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叔”。
⑫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⑬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在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板笑笑,走了。
⑭小迪剪着线头,听见楼下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捉迷藏。”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呢。”小迪说着,就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手“一、二、三”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⑮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⑯小迪的哭声响亮。
⑰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⑱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请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2)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3)请给第⑨⑭段中画线句做批注。
(4)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