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文出自 (人名)编订的《 》(书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划线词语的含义。
皆以美于徐公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邹忌接借亲生经历设喻讽谏齐王。 |
B.第②段写齐王纳谏并发令悬赏求谏。 |
C.第③段写齐王纳谏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D.邹忌言语直白泼辣,齐王虚心善思。 |
阅读《白云亭》一文。(15分)
谒寇莱公①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②,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③,群山环拥,层出间见④,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⑤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⑥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④〔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⑤〔廨 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⑥〔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下临江山 ( )②亭榭之胜 ( )
③止在县廨听事之后( )④阙令动辄二三年(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B.近者热而远者凉 |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D.默而志之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白 云 亭 则 天 下 幽 奇 绝 境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云亭为什么被称为“幽奇绝境”?(4分)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①鼓径进,亟犯②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③。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其始折旋疾徐②惟舟师之是听
③所向莫不如意④遽谢舟师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
C.坐其中,颓然碧窈 | D.普明日复奏其人 |
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恒往来告索 ()(2)须去而出()对画线句子“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晷见到他们回避自己,就闭门不出。 |
B.孙晷见到他们就避起来,很久才出去。 |
C.孙晷见到却避开,等到那人离开才出现。 |
D.孙晷见到他们这样就避开,过了很久才出去。 |
“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 B.任意东西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争高直指 直视无碍 | D.蝉则千转不穷无穷无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完本文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3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颂之声闻户外。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斯而已乎 ( )②稍长 ( )
③既逃难徂徕山 ( )④始得《易》王辅嗣说( )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吾非其师也”中的“其”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其真无马邪 |
C.其人视端容寂 | D.其一犬坐于前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他日必有大过人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文中的许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