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寻找失落的古都
吴作望
①1871年9月,太阳像火盆一样烤着南部非洲,在通往马绍那的漫漫荒原上,一个面色憔悴;背着沉重行囊的年轻人,顶着烈日孤独而吃力地前行,几只灰色的秃鹫不时地在他头顶盘旋。
②这个年轻的探险家叫莫克,来自德国。莫克不同于其他探险家的是,别的探险家来非洲是为了发财,攫取黄金和钻石;而他只有一个目的,填补欧洲人所绘制的这片大陆地图上的“空白”,因为当时在欧洲人眼中,非洲是片“黑暗的大陆”,非洲人是原始的、愚昧尚未开化的民族,不可能创造什么辉煌文明的古都……
③莫克很小的时候,常听当海员出身的父亲谈到非洲,他就下决心长大后到非洲探险,要找到《圣经》中所说的盛产黄金和宝石的俄斐。让那一段失落的文明历史像袅袅青烟重新在非洲大地升起。重现这片大陆过去的灿烂辉煌。
④1869年,也就是莫克27岁这年,他孑然一身踏上非洲探险之旅。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尽管热带森林留下他的足迹,猎刀屡次逼退袭向他的野兽,遭到过毒蛇咬伤,也患过可怕的疟疾,莫克都挺过来了,但令他沮丧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梦萦中的那座文明古都,甚至连一块残片都没有找到。
⑤这天,烈日下人迹罕至的荒原似乎走不到头,裸露的岩石随处可见。到了中午时分,莫克感到饥肠辘辘,四周也找不到水,他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勇气。携带的指南针告诉他,此刻折而向南,几日之后就可以搭上回德国的商船;如果继续向西,他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极可能成为头顶盘旋的秃鹫口中的美食。
⑥附近有一棵粗矮的树,莫克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棵野生的油梨树。枝叶下垂的地方,挂着一枚不大的青果。莫克喜出望外,伸手摘下欲解饥渴时,忽然发现,这棵树并不是孤独的,它的周围有许多被风沙掩埋的腐烂树桩,一直延伸到荒无人烟的深处。显然很早以前这地方并不贫瘠,至少有人居住,还有果园。莫克又看着手中的青果,这分明是一枚希望之果啊!是上帝特意赐予不畏艰辛困苦者的,继续前行,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和惊喜。
⑦莫克忘记了饥渴和劳累,烈日之下又迈开了坚定的脚步。
⑧果然,沿途上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果树,景色越来越美丽。落日时分,他看到一个欢乐的游牧部落,晚上住在一个老牧羊人家里。正是在这位老牧人的帮忙下,又几经周折,莫克找到了非洲失落千年的文明古都遗址、《圣经》所记载的黄金之城——俄斐!
⑨年轻探险家莫克的发现震惊世界,以后的津巴布韦,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第1段画线句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第5-7段写莫克探险心理从“失去勇气”→“ ”→“ ”变化的过程。
.简述5段莫克所遇到的困境
。.莫克非洲探险只有一个目的:(1) ,第7段写莫克“又迈开了坚定的脚步”原因是(2)
。(6分).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具体再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国家的精神。 |
B.记叙了莫克寻找失落古都的过程,赞美他不畏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
C.抒发了作者对莫克以探险发现失落古都为唯一目的的敬佩之情。 |
D.说明探险家莫克非洲探险价值之大,足以震惊世界。 |
.作者写莫克探险为什么还要写到他小时候以及27岁这年的事情?结合全文,从内容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
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
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
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在第(10)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第(14)段中划线词语“面色凝重”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就是选文中的同学之一,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你的妈妈的体貌特征。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jì)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xiāng)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在甲文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
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薄烟()披着蓑() jì()儿xiāng()上选段语言非常精美,有许多词语特别富有表现力。请仔细品味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写出你对加点词语的感悟与理解。
①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把“逼”换成“刺”好不好?为什么?)
③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静默”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④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课外你肯定积累过许多关于写雨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如果能多写出一句,可以多加上1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自然五彩斑斓,处处有美景。请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一下秋天的景色。(不超过50字)
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20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出来,我迷路了。这时华灯初上。不知是恐惧还是羞涩,我不敢去问任何人,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
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小姑娘?”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那女人随即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她又俯身拉起了我的手,我在黑暗中感觉着她手的温暖。
原来我离家并不远。那对善良的夫妇将我轻轻一送,就送到了我母亲的身边。
我破涕为笑的时候,他们向我微笑一下,转身离去了。夜色笼罩了他们修挺笔直的身影,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
爱幻想的我从此被幻想折磨着:当我所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切地注视我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温和的女医生轻揉我疼痛难忍的身体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我羡慕地望着一对对和谐、美丽、善良的夫妇的时候,我想,会是他们吗? ”
几十个寒冬酷暑过去了,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但他们留给我的温暖,仍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
十几岁时的我常独自一个人去粮店买粮。那一次,我努力想将一袋粮背到我单薄的肩上,可我却没有将它背上去。咬着牙,较着劲,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差那么一点儿,我无望地站在这一袋粮食前。
我决定再试一次,忽然粮袋顺利地上了肩。我诧异地转过头,发现一双苍老而虬筋毕露的手正托住我的粮袋,一双同样苍老却充满慈爱的眼睛在亲切地注视着我。给了我这一把力气的竟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老人。那力气化作一股暖流汩汩地流进我的心里。
一次,我生病在床,心绪异常烦躁,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脆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妍妍,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嗫嚅着说:“妈妈,我看你嘴太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暖暖的,有点咸。
人的一生可能经历过许多喜怒哀乐,但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却可能是那一次次温暖轻柔的抚摸。它就像那徘徊在你周围的微风和细雨,让你体味着人生的温暖。
这温暖的感觉浸润我的心许久了,我常被它逼得扪mén心自问:你曾向迷路者伸出你的友谊之手吗?你给了对你也许并不重要,但却是别人所急需的一把力了吗?你能谅解和宽容那些无意中伤害了你的人吗?只要感觉到那一丝丝温暖存在,人生就会轻松多了。能够给人以这种温暖,我想快乐一定会更大些。(作者孙苏,本文选用时有删改)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扣紧“浸润”和“逼”这两个词语,简要分析第11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 ( )
A.他人给予的温暖长时间地包围着“我”,让“我”内心有愧。 |
B.“逼”字显示“我”不得已才去帮助别人的感情。 |
C.长久以来,他人给予的温暖不仅温暖着“我”的心,而且时时提醒并激励着“我”给他人送温暖。 |
D.“浸润”表明“我”被别人给予的温暖感动了 |
本文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句话是:(抄原句回答)
给本文加一个标题:(限四个字)
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根据课文内容,按照示例的格式填空(不超过5个字)
多彩的春花()(
)
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请写出划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应和( ) 黄晕( ) 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第二选段为了写春花,却描写了蜜蜂和
蝴蝶,这属于什么描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阅读《瘦马铜声》,完成下面问题。(共14分)
瘦马铜声①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霜天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有删改)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文章第②至⑥段,作者四次提到马老师的“笑”,请参照示例加以概括。
①;
②马老师笑对同学的嘲讽;
③;
④马老师微笑着主动跟同学打招呼。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说说为什么全班同学“笑着笑着,又不笑了”?
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嘹亮的声音”指
文章第④段、第⑨段都出现了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文中的马老师性格鲜明,人格高尚。请就其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限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