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
|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
|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
|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
| D.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从中可知
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历史材料: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
|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
|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
|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地位的制度。 《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其概括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正妻为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
| B.如果嫡妻无子,就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妾之子,即“立子以贵” |
| C.在该制度下被立者与其贤或不贤无关 |
|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王(皇)位的家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