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 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之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 B.“一国两制”的提出 |
|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 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 A.“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 |
| 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蒋介石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 C.炮战背后暗藏着国共达成的共识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
|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
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这样一段史料:“万一北平被陷,则战与和以及不战不和,与一面交涉一面反抗之国策须郑重考虑。对民众内部之态度,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一身负之。”你认为此段史料所反映的史实有可能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
| 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
| C.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 D.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