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何不。③踯躅(zhzh):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用“/”给下列句子表明朗读停顿(每句一处)。
(1)余 /常 于 土 墙 凹 凸 处
(2)子 之插 花 /能 备 风 晴 雨露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2)鞭数十 ( )
(3)案头瓶花不绝( ) (4)觅螳螂蝉蝶之属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是: 。
不同之处,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砥砺之⑤,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④栝(guā,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镞(箭头)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心意)
B.不知其善也(它)
C.岂可及乎(赶上)
D.汝何好乐(音乐)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镞而砥砺之”中“镞”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若士必怒……天下缟素
(3)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
D.相映成趣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②栝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但少闲人
③以书邀余
④谒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于惠因涧 |
尝射于家圃 |
B.得支径上风篁岭 |
横柯上蔽 |
C.殆非人间之境 |
马之千里者 |
D.明日乃还 |
乃不知有汉 |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史记》)
【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两处)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介胄之士不拜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③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④天下无冤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B.居无何 |
居功自傲 |
C.据法应流 |
据理力争 |
D.复断之以法 |
无价之宝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5)【甲】【乙】两文塑造的人物,你更欣赏谁?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博学而笃志
②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