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①作州之二年,构②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③记之。……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④,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⑤,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②构:建筑。③巩:指曾巩,北宋散文家,因有欧阳修的推荐,才使曾巩的才能得到彰显,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④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⑤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  (2)树林阴  翳: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两个语段中都写到欧阳修的“乐”,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语段(一)中写“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语段(二)中写“公之作乐”,欧阳公真正的乐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之间,先后建“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概括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每借于藏书之家(2)送之
(3)同舍生皆绮绣(4)白玉之环
找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A.公与乘,战于长勺 B.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C.当余从师也 D.何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你收获了哪些学习的秘诀?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自表后主》)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划分的停顿正确的一项()

A.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B.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C.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D.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此贞良死节之臣(悉:全,都)
B.受命以来,夜忧叹(夙:晚上)
C.随衣食,悉仰于官(随时:平时)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财(盈:丰盈,剩余)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咨臣当世之事提拔隐逸进贤良
C.受任于败军际臣死日,不使内有余帛
D.兴复汉室,还旧都不求闻达诸侯

下面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文以先帝刘备与后汉亲小人、远贤臣作对比,向后主进谏就该以先帝为榜样,这是诸葛亮进谏的核心所在。
乙文诸葛亮叙述了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表明了自己竭忠尽智、不遗余力、不改变忠心的决心。
乙两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中都提到“亲贤臣、远小人”。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
翻译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句子为现代汉语。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尝余核舟一贻:赠送 B.绝弥勒类:像
C.左手倚一木衡:同“横” 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能径寸之木至鸟兽 B.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
C.启窗观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题名其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晖同县张堪有名称:(2)举手未敢
请翻译下面句子。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习之
(2)人谋而不忠乎
(3)四十而不
(4)疏食饮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
(2)切问而近思。
“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传”“习”之本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