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B.新经济政策 |
| C.斯大林体制 |
| D.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 |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 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
|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
| 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
|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日天择。” |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 B.秦朝 | C.西汉 | D.清朝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
|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
|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
|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
|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