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
A.春秋诸侯争霸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
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继承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秦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
B.齐郡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内外朝制 |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体现出发展经济要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