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三峡》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多趣味:              ___      ②沿阻绝:              
③哀转久                       ④引凄异: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以:不疾也岁大穰
B.其:飞漱间恐前后受
C.或:王命急宣则千或百果然鹤也
D.之:春冬时默而识

李白在彼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后答题。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与《三峡》有什么相似之处?
(2)此诗与《三峡》的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作者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描写可看出,三峡的景色迷人。但作者结尾却引用了“猿鸣三声泪沾裳”,让人感觉到一丝悲凉。你觉得作者引用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 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放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音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书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岩燕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愿终守之,弗敢 ·

易:交换

B.怀怒未发, · 祲降于天

休:吉祥

C.入而徐趋,至而自 ·

谢:感谢

D.位尊而无功, · 厚而无劳

奉:俸禄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A.甲文记叙了唐雎在紧要关头出使泰国,质利完成使命的事情,表现了唐瞧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甲文中安陵君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和信任,唐雎才有了用武之地。

C.乙文中触龙讲究劝说艺术,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D.甲乙两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画线的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既,以头抢地耳。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良 · 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尝:

  

B.有一老父, ·

衣:

  

C.良 · 怪之

因: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②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3)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敢 · 者:喧哗

B. · · 儿醒,大啼:不久,紧接着

C.妇抚儿 · ,儿含乳啼:乳房

D.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即使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少顷""未几""俄而"这三个词语都表示时间极短。

B.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

C.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在结构上叫做首尾呼应。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用观众的反应来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阵。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若有急,奈何?"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之数 (年)

B.因复 射之(重新)

C.广之 兵(将军)

D.上山 (布阵)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如此 百骑走

五十里之地存者

B.发即应弦

泉香 酒洌

C.汉 飞将军

以应陈涉

D.以坚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本领高强,善于带兵,对匈奴震慑很大,因为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很多年都不敢来此侵犯。

B.李广力大善射,但眼力不佳,曾把石头当虎,所以作战时要等敌人靠近了才发箭。

C.李广受士兵爱戴的原因:把自己的封赏分给部下;饮水和食物缺乏时,让士兵先饮用、进食;待人宽厚、不苛刻……

D.一次,与强敌狭路相逢,李广不退反进,下马解鞍,迷惑敌人,保全队伍。这充分体现了他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品格。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

水:热水

B. 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

说:通"悦",高兴

D.人不 其忧

堪:能忍受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

辍耕 垄上

B.学而不思

有去国怀乡

C. 不善者而改之

真不知马也

D. 我如浮云

皆朝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吾日三省吾身。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