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下列划线字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明察秋毫
果如鹤唳云端
弃去
逢老媪方磨铁杵 短文(一)语言简洁精练,但却又耐人咀嚼,文中“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试结合该句作简要分析。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短文(二)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又见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及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下列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若听茶声然 |
C.时闻风铎如闻泣幽咽 |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遂无问津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一处。
及 今 年 春 中 与 无 际 偕 访 仲 和 于 此[甲]文作者苏轼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文段末尾三句话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_______”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将【甲】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赏析其妙处。(3分)
赏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1)权谓吕蒙曰()(2)见往事耳()
(3)及鲁肃过寻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加线字的含义如今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下面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下面三句话各体现了说话人的什么语气?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②子③冠履④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①今:若,如。②予:给,送。③子:你,代词。④履:鞋子。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⑵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选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多义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B.以中有足乐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
C.益慕圣贤之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
D.当余之从师也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理解有错的一项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如) |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
C.腰白玉之环(腰挂。) |
D.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一点儿也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 |
B.作者最终能学有所成是因为他勤奋刻苦,虚心请教。 |
C.作者家贫嗜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说明作者胆小害羞。 |
D.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辛,生活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