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好生”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他涨红了脸,眼泪似乎要奔涌而出了,他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加点的“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答: 文中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答: 请赏析句子:“他涨红了脸,眼泪似乎要奔涌而出了,他躲避着所有人的目光,转身就跑。”
答: 文中妻子的话暗含着怎样的意思?
答: 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
答: 读了本文,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答: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给划线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守而勿失也( )退而学之( )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拯如初(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幸尚宽( )
王欲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托( )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宁可以急相弃邪是以谓之“文”也
B王欲舍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夙夜忧叹()②庶竭驽钝()
③属以后事()④若嗣子可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①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②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 同“糖”。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旧的) | B.走而告之曰(忠告) |
C.戴原礼尝至京(曾经) | D.偶一求药者既去(回去) |
下面“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走而告之
A.我欲之楚 | B.学而时习之 |
C.此非楚之路也 | 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 |
下面翻译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句子: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A.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他原因。 |
B.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他原因。 |
C.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D.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下列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医家”是一位好心的人,但又是一位贻笑大方的人。 |
B.来“医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医家”应接不暇。 |
C.“医家”不识字,不懂装懂,胡乱用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
D.戴原礼很欣赏这位有医德,善用“古方”,医术高超的“医家”。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杨国忠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tuàn)者,陕州人也,力学②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③于人。人有劝彖令修谒④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为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耳。”后果如其言,时人美张生见几⑤。后年张生及第⑥,释褐⑦授华阳县尉。令、太守俱非其人,多行不法。张生有吏道,勤于政事。每举一事,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张生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遁⑧于嵩山。
【注解】①杨国忠:唐玄宗时权臣,杨贵妃之兄。 ②力学:刻苦学习。 ③低折:屈从。④修谒:用名片拜见。⑤见几:有先见之明。几,征兆。⑥及第:考中进士。⑦释褐:脱去布衣,指穿上官服。⑧归遁:隐居对下面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时人美张生见几美好 |
B.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依从,采纳 |
C.则此山当误人耳耽误 |
D.释褐授华阳县尉授予 |
下面的语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后果如其言 |
B.四方之士争诣其门 |
C.令、太守俱非其人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彖不攀附权贵,很有气节。 |
B.张彖因为与领导见解不同,不被赏识,就推脱自己的职责。, |
C.张彖看问题很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杨国忠只能权倾一时,不会长久。 |
D.张彖懂得为官就要勤奋努力地处理政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