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          (2)下车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学习这短文能让我们明白为人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即           
“八荣”之一就是要以诚信为荣。你能说出与诚信有关的谚语、成语、格言或故事吗?(至少2个)
(1)             (2)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⑥顾:难道,反而。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子何恃而往

  

③越明年

  

④年且九十

  

(2)下边加点词的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惧其不已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B.而山不加增

日出而林霏开

C.以告富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吾欲之南海

辍耕之垄上

(3)翻译句子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5)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亲戚畔之  

④故君子有不战  

(2)翻译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  ”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 ②  的重要性。

(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记承天寺夜游》)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3)下列句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似/与游者相

(4)【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请分析两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

(5)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标出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

①肉 食 者 谋 之

②弗 敢 加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小惠未遍

  

②小信未孚

  

③公将鼓之

  

④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