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政治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与三国签约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三  “在我们的年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请回答:
(1)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中军事、政治方面的哪些史实能够得出这一结论?
(2)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主观因素 。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乐崩坏,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糜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对肉体诱惑的抵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占有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材料三:严复认为要挽救国家、摆脱危亡,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新民德”就是改革传统道德,用西方新道德来提高国人素养,只有以“自由平等为本”,才能改造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就树立新道德,他谈到:“吾国一切之弊,皆可自贫以求其因,……问何作伪而售欺,贫也。疠疫之所以流行,盗贼之所以充斥,官吏之所以贪婪……举贫之为患而已矣。……惟能疗贫,而后有强之可议也,而后于民力、民智、民德可徐及也。”
——摘编自杨玉荣《中西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冲突与交融》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提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反映近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新民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提倡“新民德”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郑振铎先生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的,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材料2:通俗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俗文化,亦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离不开大众的基础,而建立在通俗文化上的高雅文化也是在我们生活基础上形成的。通俗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和能够及时反映我们生活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
材料3:毛泽东在1943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
(1)列举士大夫文化在魏晋时期的主要成就。
(2)宋代通俗文化迅速发展,请概括其表现并分析原因。
(3)“俗文化”的地位经历了从古代“不登大雅之堂”到现在风靡流行的变化,结合材料1、3你认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提醒什么?

阅读材料
2015年学术界提出了“国学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自从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东西方众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
主题一 为政

(1)分别指出材料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各自主张的背景。
主题二 孔教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李贽和伏尔泰对“孔教”的态度及其目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