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 |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 法国 |
8.9% |
23.2% |
38.8% |
| 英国 |
13.3% |
28.8% |
41.5% |
| 美国 |
8.0% |
19.8% |
31.1% |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里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朝 |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 B.建筑功能齐全 | C.皇权至上 | D.国家大一统 |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
|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 D.君主专制的加强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
|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唐•骆宾王《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武则天不得人心 | B.武则天代唐建周,违背历史潮流 |
| C.武则天政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 D.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