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 ( 肖:相似,相像   醉:酒醉之时   图:求,做,为 )选自《浮生六记》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明秋毫(                  )     ⑵星澜取 纸铺于墙(          )
⑶项为之(                  )     ⑷数十(                    )
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甲)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沈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不蔓不枝

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④陶后鲜有闻

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我师焉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此之谓乎

B.不逾矩

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