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投辖留宾
汉哀帝时,遵①为校尉,居长安中。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②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③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侯遵沾醉④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废。 (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
【注释】遵:①陈遵,西汉杜陵人。②车辖:古代车上的一种零件,插在轴端,以免车轮脱落。③过:访,探望。④沾醉:大醉。解释上文中的划线词
(1)居( ) (2)得(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碰上他正在喝酒,刺史(却)非常穷困。 |
B.碰上他正在喝酒,刺史大为困窘。 |
C.碰上他大方地喝酒,刺史(却)非常穷困。 |
D.碰上他大方地喝酒,刺史大为困窘。 |
客“虽有急,终不得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成语“投辖留宾”就源于这个故事,谈谈你对“投辖留宾”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面 数之
②祯击杀其 魁,余尽遁
③两人见贼即 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 直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磬竭心力,知无不为。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凿苑墙开门,数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捱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玄龄亦感咽不能自 胜 |
|
② 数遣中使候问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3)房玄龄病情加重之后,唐太宗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 |
许:赞同 |
B.子孙 荷担者三夫 |
荷:肩负、扛 |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箕畚: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
D.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
反:同"返",往返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
B.河曲智叟笑 而止之曰 |
外户 而不闭(《礼记》二则) |
C.甚矣,汝 之不惠 |
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文言文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 ①在矿何贵之有? 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 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 ③尔?"
时上封事 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 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滞 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
狱:案件 |
B.古者立 谤木,欲闻己过 |
谤:诽谤 |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 彰得失 |
彰:揭示 |
D.征蹈履仁义,以 弼朕躬 |
弼:辅佐 |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处事 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 以其道(《马说》)
B.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 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②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