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神奇的蚂蚁》
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②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③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④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头麻木两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⑤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壤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的?(每方面回答不超过8个字)
答:(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
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B.标明需要着重指出的对象。
C.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第④段中加线的“有一种”三个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②、③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蛇的文化解读》完成小题
蛇的文化解读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和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中已有蛇神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_________此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
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短语写在横线处,使前后文意连贯。(最少要三点,共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让父亲不再辛酸
①父亲,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英雄,我们敬仰过他,也崇拜过他。但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时,却很少有人计算过这位英雄在我们的成长中作出多少牺牲。我们不知道父亲脊背何时开始不再挺拔,不知道父亲为何低下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头,更不知道眼角的泪珠,为何爬上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
②直到读了胡德斌的微型小说《父亲》后,我才明白了那么多的“不知道”,原来父亲在用他的沧桑让我们体味爱的深沉和亲情的炽热,让我们感受世界的风风雨雨和千沟万壑。《父亲》讲述的是一个被儿子嫌弃的老父亲,迫于生计的无奈,在街上做起了油果生意。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为毕业作品犯愁的女孩,他就以让女孩买下他的全部油果作为答应女孩为他画像的条件。两个月后,当他在美术馆里看到那幅画着他并署名“父亲”的画时,他深感内疚,也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蹲在美术馆前,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钱,说是要给“女儿”的。
③老人之所以如此感动,我想是因为当“父亲”这个称谓离他越来越远时,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孩让他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在他看到画并吃力地读出画题后,“他痛苦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这或许就是情感表达的极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老人却用那“浑浊的老泪”表达一位风烛残年父亲的伤痛。他和儿子也曾其乐融融,而如今却渐行渐远。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女孩让他重新找回作为父亲的欣慰和感激。不管这泪是为什么而流,但这样一个父亲的眼泪,一个男人的眼泪,足以让我们深思。
④ 《父亲》中的“父亲”是苍老而落寞的。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用他的脊梁肩负着妻儿所有的重托,生活的重荷不允许他们倒下,只能为一个千金重的“爱”字奋斗、拼搏,直至流尽他身上最后一滴血。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亲也在逐渐苍老。我们延续了父亲的生命,却残酷地挥霍了他的青春。我们常认为父亲是最高大的,但最坚强的男人也会脆弱。更甚的是,当有的人发现父亲那被生活压弯了的脊梁再也无法承受他成长的重量时,他就冷落了父亲,甚至抛弃了父亲。
⑤在南京大家宣传板上张贴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曾轰动一时,而刊登于《经济日报》的农民父亲来信《儿子在大学怎没学到良心》更是震撼人心。同样辛酸的父亲声泪俱下的倾诉,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换来的却是孩子在外的灯红酒绿,父亲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孩子的奢与骗。
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是对父爱的一种挥霍和践踏呢?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们都来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
本文以“让父亲不再辛酸”为题,“辛酸”的本义是辛辣和味酸,本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父亲在美术馆看到女孩为他画的署名为《父亲》的画时,为何“老泪纵横”?
第六段中“这样的做法”在文中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作者向人们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为什么?
本文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是中国美术馆于2005年11月26日在北京展出的 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80字左右)

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
①3岁多了,他还不会说话,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②在学校里,他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他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他们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校长评价道:“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面对众人的打击,自卑的他想逃学。
③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问:“你知道那两棵树的名字吗?”他木木地说:“不知道。”“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儿子,你觉得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你错了!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而且,贪长的树不成材,别看沙巴树初期长得疯。冷杉则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说着,父亲把他领到一棵冷杉面前,牵起他的手细细抚摩那树皮。那棵直插云霄的冷杉已经生长了千年,却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他仰头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虽然长得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④从此,他不再想逃学了。他不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做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在一次工艺课上,他做出的一只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但他知道,那是他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已经重复做了三张小板凳并挑选出最好的交上去,他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虽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讥讽,但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一张小板凳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和他一样高兴。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了儿子具有坚持向上的韧性。
⑤在讥讽和侮辱中,他慢慢地长大了。为了成为一棵直冲云霄的冷杉树,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视野开阔了,他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脑袋里经常充斥着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⑥经过一年的自学和补习,他才勉强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在大学里,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
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他因此失业在家。他只好靠讲授物理赚取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使他对传统学术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来思考他以前想到的那些奇怪的问题。经过高度紧张而又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他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
⑧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开始对他重视起来。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被认为永远也无法成才的他,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篇传记开篇就极写爱因斯坦“笨”,不仅照应下文,他是一棵长得慢的树,而且为后来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形成鲜明对照。
B.父亲用沙巴树与冷杉为例,生动形象地启发、教育爱因斯坦:只要自己始终如一、坚持生长,也能像沙巴一样成材。
C.本篇传记文运用生动的故事,运用细节描写正侧面表现人物的手法来叙述人物的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增强了传记文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D.爱因斯坦做出的虽然只是粗糙的,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小板凳,但却让自己有了自信,让父亲看到他具有可贵的坚持向上的韧性,这只小板凳成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

爱因斯坦为什么能从一个“笨蛋”、“笨东西”,成为一个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最伟大的科学家巨匠?请分点阐述其中的原因。

用心读完全文,你明白了文章标题“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才”的含义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好好活着就是爱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的唇间不停地呼唤的乳名。
⑥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 ’”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

第一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留给人们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下面是诗中节选的部分内容,你从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张良敬老
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一老父,衣褐。
(2)良因怪之。
读了这篇文章,张良身上最让你敬佩的品格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